那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张引起热议的照片:一个小孩,坐在门口,满身泥土,衣服破旧,有人认为这是七十年代家庭贫困的体现。
照片配文说:“都说六七十年代生孩子多,家庭穷成什么样子,看看这孩子过的什么日子。”这番话引起了不少人感慨,有的觉得那时候确实穷,但也有人觉得孩子放养的生活并不代表一切。
照片背景揭秘细看那张有争议的照片,我发现了一些线索。
孩子背后的房子引人注目。
墙面是水泥砂浆做的外墙涂料,还是有台阶的。
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房子,尤其是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多是砖瓦房居多,外墙很少涂抹水泥。
这让我不禁怀疑,这房子应该是2000年以后的建筑。
孩子的穿着和玩具说明了什么?
再观察孩子的穿着。
孩子外面的棉袄上有印花,内胆带绒,里面穿的衣服和帽子相连,还有两条小丑鱼的图案。
裤子和鞋子上的外文字迹也很明显。
这种外衣式样,一看便知道是较为现代的设计。
六七十年代的孩子,穿的大多是大人亲手缝制的补丁衣,很难看到这种印花样式。
更有趣的是,孩子手里的塑料玩具,像是那种音乐晚会上用的小手拍。
要知道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孩子大多没有玩具,平时只能用泥巴和树枝自制一些玩具。
这种塑料玩具,大概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才逐渐普及的。
彩色照片的时间点分析再看看照片的颜色。
这是一张彩色照片。
很多人可能不记得,六七十年代,尤其是农村,照相仍是奢侈的行为。
一张全家福要在城里的照相馆才能拍。
进入八十年代,彩色照片才慢慢开始普及,而且多是城市里的物品。
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可能到了九十年代才有彩色相片流入。
分田单干时期的孩子生活状况很多人说,六七十年代农民忙于上工,没时间照顾孩子,孩子才会如此邋遢。
我还真得说,这是一种误解。
那个年代的生产队里,老农们白天干活,早上队长吹哨上工,太阳落山就放工。
忙碌的时期如插秧和割麦,大家也不至于天天不回家。
到了89年后,我正好年纪再长一些,参与过分田单干的忙乱。
一个家庭分出好几块地,东一块西一块,不能成片耕种,全靠人工。
这时候大人们可是真忙了,孩子往往放养任其玩耍,身上脏兮兮倒成常态。
那时我亲眼见过我儿媳妇,生孩子一个月后就得下地干活,自行照料孩子根本变成了奢望。
孩子累了就在田埂上睡,醒了自己玩,偶尔还会找点土块石子自娱。
有时忙到忘我,晚上回家才发现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浑身脏成小泥猴了。
后来的思考把九十年代的照片拿来和七十年代比较,误判甚多。
六七十年代,虽然贫穷,但农民的生活节奏相对有序,忙时忙,闲时闲,还有老人能帮着带孩子。
可到了九十年代,政策调整,经济发展不稳,农民的生活却变得更加糟糕,劳作的强度加大,没有固定的劳作时间,孩子又缺少照料。
通过这张照片和我切身经历的还原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历史发展的变迁和误读。
那些年未必是想象中那样贫穷孤苦,也未必如今我们生活的轻松惬意。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辛酸和艰难,如果只凭一张照片就下结论未免太武断。
对过去不应只做片面的定论,而应该多角度、细致地观察和思考,正如我们对待历史中的每一个细节那样。
照片其实只是一个引子,它让我们思考当年,回望过去,珍惜现在。
这正是照片这类历史记录背后的真正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