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有些言论,让人啼笑皆非。
笔者上次谈到,郭富城职业生涯中“逆天改命”之举,有人在评论区来了这么一句,“背后有靠山。”
脑回路很清奇。
不过恰可以此为媒,引申讨论一下,谁是郭富城的“靠山”?
这个问题,要从郭富城履历当中去探求。
而所谓“谁”,除了具体的人,也可以是经纪公司、唱片公司或者电影公司,甚或是合作的商业企业。
最终结论,或相当有趣。
郭富城出身香港无线电视台。
这是不是他靠山?
看交集。
1984年,郭富城考入舞蹈艺员招募班,大致同时开始伴舞生涯,三年后转入电视艺员培训班,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被封“银河十星”,然后开始跑龙套,直到1991年,才首次以主演身份,出现在无线的电视剧里。
1992年,已经红遍华语乐坛的郭富城,回到香港,签约华星唱片。
同时封王。
这里可以略微展开。
以郭富城出道三张唱片皆在全亚洲范围内卖破百万张的威势,无论他想去香港哪家唱片公司,想必都不会遇到什么阻碍。
但为何偏偏是华星唱片?
很简单,他此时仍有另一层身份,无线电视台签约艺员,而华星唱片,正是TVB的附属机构。
这场签约,受益者自然是华星唱片,也可以说是TVB。
然仅一年后,他就焦头烂额,被迫离场。
而更有趣的是,在自家电视台的主场,直到1997年,他才正式在TVB的十大劲歌金曲上,拿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奖。
当然,一年之后,郭富城以不可挡的姿态,横压了香港乐坛。
所以,根本也轮不到别人给他什么好处。
离开华星之后,郭富城去了华纳唱片。
由小美操刀的《狂野之城》,是郭富城亮相该唱片公司的头炮,撼动了整个香港。
从叱咤乐坛至尊歌曲大奖、叱咤乐坛男歌手银奖、叱咤乐坛大碟IFPI大奖,到飞跃大奖、至尊舞台大奖、三届最受欢迎男歌手、全球华人最受欢迎男歌手和叱咤乐坛男歌手金奖。
这些成绩,统统都是他身在华纳时所斩获。
那么,华纳是不是他的靠山?
以香港乐坛来观察,毫无疑问,华纳长期不敌宝丽金,直到郭富城和郑秀文步步走强,替公司打下江山。
且有传言,在李进执掌华纳唱片的日子里,不时有一些华纳旗下的歌手,指责他过于偏袒郑秀文,却从来没有人说过,他偏袒郭富城。
而到了一九九八年,坊间有传言,宝丽金欲以八千万的价码,挖郭富城过档。
这只是简单事实。
话到此处,估计有人会提到小美。
常见的句式是,“如果没有小美,郭富城做不了天王。”
这句话既很容易驳斥,又似乎绵里藏针。
很显然,以华语乐坛来讲,郭富城的崛起,要早于张学友和刘德华等香港歌手,甚至以其席卷整个华语乐坛的销量情况来看,他早就可以称一句天王。
至于回港封王。
有不少人,将香港乐坛资历最浅的郭富城,视作天王末位,当真是一场笑话。
如果要较真,谁高攀了谁,还不一定呢。
毕竟,歌神张学友的首张破百万专辑,是1993年的《吻别》,刘德华大卖的《忘情水》,得等到1994年,郭富城则早早卖爆了内地市场。
而如上言,在小美成为郭富城经纪人之前,郭富城已贵为天王。
这是一个简单事实。
但小美之功,不可否认。
首先是以过人的决断,帮助郭富城,斩断了纷乱合约这团“乱麻”,华纳唱片之所以愿意“买单”,一方面是基于郭富城的潜质,另外也是看中了小美与郭富城的并肩。
此后,郭富城一路转变形象、砥砺唱功、奠定舞台王者地位,乃及签约百事、转攻影坛和打磨演技,对应而来的则是歌坛登顶、广告登顶、电影登顶、演唱会大卖,这桩桩件件,都离不开小美的呕心沥血与事事躬亲。
而许多年过后,小美写下文字说,自己及工作室团队,藉由郭富城这位巨星,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与更高远的舞台。
郭富城则言必谢小美。
笔者也早有过一番定论,“无论郭富城天资如何卓越,若没有小美的全力护航与竭力筹谋,他又如何可以全情投入,一直在歌舞影的艺术之途高歌猛进,无须旁骛?反过来说,无论小美如何精明强干,若无郭富城的傲人天资与自律、进取,也只能徒呼奈何。”
这简直是演艺界内,一篇教科书级的震撼范例,关于人心与人性。
再无须他言。
更多的人事或不必再论。
以笔者来看,郭富城也确实当真有其“靠山”。
独步乐坛兼有灵魂的舞步、凝练至极的声线与变化多端的情绪、丰沛的情感与不可一世且充满想象力的演技。
这就是其纵横演艺界的无双利器。
倚之,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