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黄浦区加强区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建设,建立了由29个学科的专家组成的强大科普团队。近日,由黄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黄浦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主办,黄浦区健康促进中心承办,黄浦区融媒体中心协办的“科普引领,医路向前”系列科普栏目,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让老百姓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本次邀请到的专家为上海市黄浦区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顾昌伟,他将与大家科普“颅内动脉瘤”的定义、危害、症状及治疗方法,让“颅内动脉瘤”不再凶险。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正是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等人口流动的高峰时期。蛇年的春节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有个童谣是这么唱的,“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时值“五九”,春寒料峭,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较大,加上节日期间人们容易情绪亢奋、过量的饮酒,或者再引吭高歌、手舞足蹈一下,我们脑子里面潜伏的“定时炸弹”—— 动脉瘤就有可能随时引爆,给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带来不和谐因素。怎样才能避免潜在的祸害,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颅内动脉瘤”。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脑动脉瘤也叫颅内动脉瘤,并非人们常说的“脑肿瘤”,而是脑动脉血管壁薄弱部位引起的局限性异常膨隆或者凸起,可以理解为“轮胎鼓包”,随时可能“爆胎”导致急性脑出血,即“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区别于脑外伤导致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者瞬间危及生命。动脉瘤犹如一颗埋在脑内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但谁也没法精确预判爆裂时机。
颅内动脉瘤的危害有哪些?
颅内动脉瘤在成年人群中患病率在1%~5%,动脉瘤可能静如止水,温柔如绵羊;也可能动如奔雷,堪比猛兽。动脉瘤破裂可能导致病人偏瘫、失语、昏迷、植物生存或者死亡。首次出血死亡风险在20%~30%,如果未能及时干预,短期内二次出血死亡风险高达70%。所以说动脉瘤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颅内脑动脉瘤的症状有哪些?
对于大多数脑动脉瘤来说,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没有任何症状”,少数动脉瘤可能压迫到毗邻的颅神经导致一侧瞳孔散大、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等,对于体积较大的动脉瘤可能产生压迫症状导致头痛等不适。动脉瘤一旦破裂可能导致突发剧烈头痛、面色苍白、恶心呕吐、颈项僵硬、出虚汗、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者深度昏迷、呼吸骤停危及生命。
如何正确面对脑动脉瘤?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绝大部分未破裂脑动脉瘤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正常人群也有可能是在“带瘤生存”,只有经过专门的脑血管检查才能明确诊断。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脑血管检查渐趋常态,很多头痛、头昏、头晕或者脑梗塞的病人得以早期筛查出“动脉瘤”,在动脉瘤未破裂之前提前手术干预(拆除定时炸弹),化被动为主动,很多病人得以避免残疾或者死亡。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如果遇到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等不适,及时就医,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旦诊断,根据医院条件可进一步行头颅CTA或者DSA检查明确动脉瘤诊断。破裂动脉瘤危如累卵,随时可能再出血遭遇二次打击,建议在发病后72小时内尽早行动脉瘤手术,同时避免脑血管痉挛高峰增加手术风险。
病入膏肓,人命危浅。少数动脉瘤破裂极为凶险,发病数分钟内就有可能陷入昏迷,甚至呼吸骤停危及生命,同时可伴有癫痫发作、梗阻性脑积水和脑内血肿等。积极手术干预可能转危为安,但仍有多数患者可能长期卧床、偏瘫失语、继发癫痫、脑积水甚至植物生存。
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动脉瘤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夹闭,比较适合中动脉分叉部、大脑前动脉远端等部位动脉瘤;特点是费用相对便宜,但创伤大,术后恢复较慢;
动脉瘤开颅夹闭
弹簧圈栓塞术(伴或不伴支架辅助),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进展,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都可以行弹簧圈栓塞术,尤其是未破裂动脉瘤,术后3~5天即可康复出院。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植入术,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为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理念。通过重建血管内血流方向,使动脉瘤内血栓机化,最终在密网支架表面和动脉瘤颈处形成新的内皮细胞,实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和治愈。适用于多发串联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微小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等。
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
动脉瘤如此凶险,很多人难免“谈瘤色变”,其实颅内动脉瘤每年破裂概率仅为1%~2%,多数患者终其一生都不会破裂(哑弹)。我们可以通过头颅CTA、MRA简单快捷筛查动脉瘤,一旦发现,保持情绪稳定,保持大小便通畅,监控血压,尽早行DSA检查,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尽早评估动脉瘤出血风险,早发现、早干预,让动脉瘤从此变得不再凶险。
记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编辑 / 张姗
图片 / 网络
制图 / 蔡嵩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