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镇江,南山北水。在镇江,长江与京杭大运河成“十”字交汇,一脉千里,静水流深,记录着上千年来航运之繁忙、贸易之兴盛。
在镇江,总计597.19公里的内河航道纵横交织、联网畅达,滋养着沿线百姓,发挥着交通、水利、文化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镇江,长江12.5米深水航道贯通,全港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52个,总泊位数达到168个,逐步扩大的港航基础设施规模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力量。
2023年3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提出要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高质量转变。这为镇江阔步迈入现代化水运体系构建的新征程进一步提振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2024年,镇江交通港航部门以奋斗为笔,以实干为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港航主责主业深耕不辍、争创优势,在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港口产业发展、服务转型升级等方面齐发力,为奋力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时代答卷蓄势能、增动能、提效能,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水运画卷。
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
2023年,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作为“水运江苏”二级航道建设的重要节点和先导工程,拉开了全省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建设大幕。工程围绕世界一流内河船闸和国内航运标杆的建设目标,采用创新工艺、BIM交底、智慧工地技术,成功解决超大围堰、超深基坑、作业面小、交叉作业多等难题,全方位提升船闸建设内涵、运行安全和综合效益。截至目前,项目进度完成约70%,这座全新升级的船闸正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今年建成后,将充分释放苏南运河通航潜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进一步放大京杭运河黄金水道的水运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
2024年,谏壁船闸二线闸单闸共开放11722闸次,通闸134次,放行单船8.7万艘,船队1557拖。全年船舶通过量1.09亿吨、货物通过量0.6亿吨。
此外,苏南运河镇江段航道疏浚工程和镇江新丰沪宁铁路桥航段整治工程建设也在持续发力中,前者前期工作全部完成,即将开工建设,后者则正有序推进项目前期。届时,将实现京杭运河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畅行,为全省打造覆盖更广、标准更高、联动更畅、效益更好的现代化水运体系提供镇江支撑。
江河交汇,水运镇江。
港口产业服务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4年1-11月,镇江港累计完成吞吐量2.64亿吨,年均增速达9.4%,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39.53万标箱。
水运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临港产业的兴旺发达。金东纸业、奇美化工、谏壁电厂、惠龙港务、中储粮等一大批港口企业发展焕发勃勃生机,沿江已逐步形成以木材加工、粮油物流、精细化工、高端造纸、海工装备制造、建材、钢铁等产业为主导的临港产业带,成为镇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镇江港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形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是2024年镇江港口管理的重要方向。一方面,以经营“积分制”提升管理精准度,紧扣《镇江市港口经营积分管理办法》,分类制定码头、仓储、拖轮企业经营积分检查实施细则,进一步提升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精细化水平。
另一方面,坚持靠前一步为企服务提质增效,主动走访句容华电、建华建材等港口,推动为企服务由“你来找我”向“主动上门”转变,对高资海轮锚地船舶停靠、电煤保供船舶过闸开放绿色通道等问题现场答疑、现场办公,做到在审查时多设“路标”,在发展思路上多出“点子”。
水运行业转型升级唱响“协奏曲”
2024年,锚地态势感知系统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沿江港口可视化安全环保监管平台、县级港航运行中心、船闸工程智慧工地平台等项目如期交工......一系列综合治理成果让镇江水运的绿色智慧转型之路更加鲜明。
厚植生态底色,以“治污、降碳”为目标,试点推进惠龙港“近零碳”港口示范项目,引导沿江港口企业生态环保投入超1.7亿元。全市港口新增污水接收、粉尘监测、岸电等设施设备70余套;全年岸电使用量685万千瓦时,同比去年增长29%。高资海轮锚地(一期)疏浚项目将锚地清淤与疏浚砂综合利用有机结合,以变废为宝的方式推动生态效益最大化,累计完成疏浚清淤方量约153.35万m³,完成疏浚砂上岸278万吨。积极打造辛丰、陵口、吕城、丹阳城区等段滨河公园,对42.6公里沿线进行环境整治和绿化提升,累计完成沿岸绿化74万余平方米,让运河两岸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强化数字赋能,构建4套“无人机+机巢”智能港航巡查系统,首次实现对沿江干散货码头作业现场全覆盖,切实解决“镇江港点多线长、面广、监管难”的问题,让日常环保检查“如虎添翼”。聚焦运维数字化、监管智慧化、调度智能化、运行自动化四大方向,加快智慧船闸建设步伐,推动谏壁大型现代化船闸科技示范工程课题研究,《提高水中钢板桩沉桩线形合格率》QC课题获2024年度全国一等交通运输行业质量管理成果。
江河交汇,水运“镇”好。当前,水运发展正迎来黄金机遇期,展望2025年,镇江交通港航部门将继续锚定水运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立足一域、服务全局,让“江海河联运,港产城融合”的大交通格局进一步凸显,让绵延千年的黄金水道再一次华丽蜕变、焕发新颜。
通讯员 王晔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