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高出地面10米,“地上悬河”岌岌可危,为何不挖走河中泥沙?

天天谈古今 2024-11-25 19:14:38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很难办

站在黄河岸边我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这条滋养了华夏五千年的母亲河,如今却像一条悬在半空的巨龙,河床居然比两岸地面足足高出了10米!

更让人胆战心惊的是,根据水利部2021年的数据显示,在黄河5464公里的河道中,已有六分之一的河段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

这哪里是母亲河,简直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啊!

可是既然情况这么危急,为什么不能直接把河床里的泥沙挖走呢?

你问我为什么不能直接把河床里的泥沙挖走?让我先给你讲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要从1946年前的那段岁月说起,在那漫长的几千年时光里,黄河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巨人,想发脾气就发脾气。

每次发起脾气来,就是惊天动地的决口泛滥,统计数据显示竟然高达1593次!

简单算一算差不多两三年就要来一次大洪水,这频率简直让人窒息。

更吓人的是光是规模巨大的改道就发生了26次,每一次改道都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在华夏大地上狠狠划出一道伤痕。

你可以想象一下,昨天还是良田沃土的地方,今天就变成了一片汪洋;昨天还在地里耕种的农民,今天就不得不扛起背包踏上逃难之路。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说到底就是黄河里的泥沙。

每年黄河都会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搬运工,肩扛着惊人的16亿吨泥沙奔流向前。

这些泥沙里有12亿吨会一路冲到大海,听起来还挺好至少是有个去处。

但是剩下的4亿吨呢?它们就像懒惰的赖皮狗,死赖在河床上不走了。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泥沙就这样一层层堆积在河床上,就像给黄河铺了一张越来越厚的床垫。

所以你现在知道了吧,我们今天看到的"地上悬河",可不是一天两天堆出来的,而是几千年来一点一点抬高的结果。

这些泥沙就像时光的年轮,默默记录着黄河的每一次脾气发作,每一次改道流窜。

说到黄河的泥沙从哪里来,就不得不说说它最大的"供货商"——黄土高原了。

我曾经去过黄土高原,站在高处往下看,说实话这地方的处境真的让人心疼。

你说它是不是特别倒霉?上天给黄土高原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偏偏让400毫米等降水线从高原中心穿过。

这就好比一个人,上半身在淋雨下半身却在遭受干旱,这种极端的气候差异让整个生态系统都岌岌可危。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黄土高原的土质简直就像豆腐做的一样,一碰就碎一踩就塌。

科学数据显示这里的土壤孔隙度高达45%-50%,说白了就是特别松散。

每到夏季暴雨说来就来,雨水哗啦啦地往下冲,土地就跟被开了天窗似的,根本挡不住。

更糟糕的是过去几十年里,人们为了种地大肆开垦山坡,砍光了树木。

这种行为就好比剥掉了大地的"防护衣",让原本就脆弱的土地更加不堪一击。

于是乎水土流失就成了这里的"家常便饭",每逢下雨满山遍野的黄土就往下流。

这些流失的泥土,顺着沟壑奔流直下,最终都汇入了黄河的怀抱。

就这样黄土高原年复一年地"喂养"着黄河,让它变得越来越"胖"。

面对黄土高原这个"大难题",我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它继续"喂胖"黄河吧?

近年来我惊喜地发现,陕西榆林市米脂县的治理经验特别值得点赞。

他们想出了一个特别聪明的"三三制"方案,简直就是教科书级的智慧!

把全部土地分成三份:三分之一用来种树造林,就像给大地穿上一件防护衣。

另外三分之一发展农牧业,既保护了土地又让老百姓能够赚钱养家。

最后三分之一则用来种粮食,确保粮食安全不受影响。

这一招真是绝了!既保住了生态又守住了钱袋子,堪称一举两得。

国家层面的动作也是相当给力,直接祭出了"王炸"——《黄河保护法》。

这可不是一纸空文,而是实打实的行动指南,为黄河的治理定下了铁规矩。

更厉害的是国家还在黄河上修建了一系列重量级的水利工程。

从上游的龙羊峡到中游的刘家峡,再到下游的三门峡和小浪底,这些水利枢纽就像一个个"总管"。

它们24小时盯着黄河的一举一动,该蓄的蓄该放的放,该挡的挡打造了一个完整的水沙调控体系。

这些工程就像给暴脾气的黄河戴上了"紧箍咒",让它不敢再随意发脾气。

而且每到汛期这些水利枢纽还会联手行动,统一调度确保黄河安安稳稳地流向大海。

说实话看到这些高科技水利工程,我都忍不住想为我们的工程师们点个大大的赞!

这些高科技水利工程的投入使用,可不是白忙活一场。

听到2021年的最新数据,我简直要为工程师们欢呼!

你猜怎么着?黄河主河床平均降低了整整3.1米,这个数字绝对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要知道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成绩,这是无数治黄人日日夜夜坚持奋斗的结果。

虽然"地上悬河"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但至少我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不直接把河床里的泥沙挖走?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这就好比你得了感冒,与其天天擤鼻涕,不如找到病根治好它。

黄河的问题也是一样,与其在下游疲于奔命地清理泥沙,不如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从数据来看我们的治理方向是对的,黄河正在慢慢变得温顺起来。

这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听过的那句老话:"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不信直中直只信弯中弯。"

但现在在科技和智慧的加持下,这条"任性"了几千年的黄河,终于开始学会了听话。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看到一条既安全又充满生机的新黄河。

它依然会是那条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不再是那颗令人心惊胆战的定时炸弹。

这不仅仅是一个梦想,而是正在变成现实的美好蓝图。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1

天天谈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