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电影厂选演员有三大标准,圆脸,大眼,还有一样如今已绝迹

中天天故事汇 2024-11-10 15:24:40

今天我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 - 50年前当明星居然还有"准入门槛"!不是考演技,不是比颜值,而是得看你长没长一张"有福气"的圆脸。这事搁现在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50年前的演艺圈真不是一般的"接地气"。你想当演员?光长得好看不行,还得符合3个硬性标准 。

第一条:脸必须圆,越圆越好。当时上影厂选中张金玲就是因为她那张"国泰民安脸"。啥叫国泰民安脸?就是看着就让人觉得生活美满幸福的圆脸。

第二条标准更搞笑:眼睛必须大。**1973年长影厂从73个帅哥里挑演员**,最后就因为李铁军眼睛最大,直接让他当了男主角。

按这标准,现在很多顶流明星估计连海选都过不了。你见过多少圆脸大眼的当红艺人?

但最狠的是第三条:必须有"泥土味"。这条要求把现在不少科班出身的演员都给淘汰了。

那时候的演员不是演农民,是真能当农民。张瑞芳接了个农村题材的戏,二话不说就去河南农村蹲点。不是去打卡,是真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直待到自己身上有了地道的农民气质才开拍。

再看看现在的新生代演员,演个农民工最多去工地转一圈拍几张照片,演个军人就穿上军装摆几个pose。**90%以上的演员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组拍戏**,哪有时间深入生活体验角色。

说实话,这种选角标准放在当下确实有点另类。但仔细想想,这背后折射出来的专业精神值得深思。当时的演员能把角色演得特别接地气,就是因为他们真的懂得角色的生活。

像李铁军演《平原游击队》,把一个农村小伙子的憨厚劲儿拿捏得死死的。唐国强在《南海风云》里那个眼神,现在的年轻演员就是学都学不来。

当年潘虹一个眼神就能打动考官,不是因为她长得多漂亮,是因为那双眼睛里有故事。现在的演员眼睛都很大很美,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再说刘晓庆,虽然现在给人的印象是爱扮嫩,但你去看她早期的《南海长城》,那个英姿飒爽的样子,一点都不做作。因为那时候的她就是这么自然,不需要刻意表演。

现在的演员们也不容易。市场竞争激烈,拍戏档期排得满满的,哪有时间像老一辈那样慢慢磨练。但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80%的新生代演员演来演去都是在演自己**。

演技这东西,真不是光靠演技课就能学会的。那些老演员之所以能演得那么真实,就是因为他们把生活本身当作最好的老师。

现在的演艺圈看着繁荣,新人辈出,流量不断。但说句实在话,能真正演出角色魂儿的演员,好像越来越少了。

这事说白了,不是演员不敬业,而是整个行业的节奏都变了。以前一部戏能拍一年,现在三个月就得完工。以前演员一年就接一两部戏,现在同时开好几个剧组都是常事。

时代在进步,观众的审美也在变化。但有一点不会变:好的表演永远来自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理解。

评论区来聊聊,你觉得现在的演员该不该像老一辈那样,为了一个角色豁出去体验生活?

(参考信息来源:《70年代电影厂选演员有三大标准》)

0 阅读:7

中天天故事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