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金饭碗”后,她活出了让年轻人最治愈的样子

晓露每日娱乐 2024-08-30 00:01:03

在轨道和旷野之间,她选择找到人生的“第二曲线”。

职业的转换,在今天呈现出了更强的普遍性和多元性。在拥挤的上升赛道和线性发展的传统轨迹中,越来越多在职场中沉浮的普通人被动或主动地跳脱出来,寻找新的“出路”。

更多的职业,正被更客观、理性地看待。

做了将近十年妇产科护士的毕千惠,现在是健之佳云南昆明零售药店的一名执业药师。

从医院到药店,从护士到执业药师,看似都在医疗圈子里,但工作内容和社会认同迥异,即使有专业背景和多年经验,她也着实花了一些时间去找到新身份的节奏。

一个具体的人,既被人生中那些重大的决定塑造着,又靠着具体而微小的选择支撑起来。做出对的选择,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普通人更有把握的是在不断的选择中,扫清那些短暂绊住脚步的自我怀疑和忧虑,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成为药师,毕千惠说“是她工作以来最重要的一次选择”。而下一个要紧的决定,是她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药师。

Vista看天下

,赞3

01

24小时药店

“救急”是常态

11点夜深之后,药店进入“线上营业”模式。毕千惠拉下卷帘门,但不关死,留出一道离地面大约20公分的缝隙,方便将线上平台下单的药物打包送给骑手。

毕千惠是店里唯一一位执业药师,一个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陌生又熟悉的职业。

头疼脑热时不时去药店买药,和药师匆匆咨询几句又匆匆离去,很少有契机真正注意到药店柜台后面的“透明人”。很多时候,越感知不到谁的存在,越是谁正在发挥作用。在药店购药过程中的用药安全隐患,大部分就是在药师这一环避免掉的。

毕千惠值夜班的时候,遇到过不止一次“患者买药有隐患”的情形。有患者在线上平台下单几种药品,成分都是相似的。混在一起都吃的话,可能会引起药物蓄积,对肝脏功能有损害1。

这时候可以选择做一个“听患者话的执行者”,照着单子上打出的药品名给他拣;也可以费点功夫,打个电话说明一下看看要不要换药或是写个便利贴提示一下。

毕千惠总是选后者,这样的选择多了便也成了职业习惯。

被问到24小时营业药店有哪些意义时,毕千惠的回答很直接,“首先肯定是方便了顾客”。

方便是有多重意味的。夏天是痛风高发期2,目前在中国,平均每100个人里就有1-3个人有痛风,而且患者越来越年轻化3。

痛风急性发作起来非常痛苦,最好在24小时内用上控制急性炎症的药物3。

“救急”是夜班的常态,毕千惠最近就遇到了不少急性发作的患者,面露苦色,来店里买药。

“能说明白自己是痛风”的情况不是很多,多数患者其实不知道自己的病症。

根据毕千惠的观察,“就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听人家说哪里痛、吃什么药,他可能就会到店里面说要买什么药。但等你问下来,他可能其实不是这个情况。”

真正的方便不在于患者的“假性需求”有没有及时满足,而在于对真性需求的挖掘和关注。

买药、卖药这看似一气呵成的一件事,里面的门道细细拆开来看,藏着很多不显山露水的功夫。

动作麻利拿药、结账、走人,是让患者吃到他觉得自己该吃的药“最方便”的做法。

但事实上,很多普通患者对用药安全其实并没有概念。药不是普通的商品,作用在个体差异巨大的每个人身上的反应不尽相同。

“有时候多问一句情况,多看一眼患者的医嘱,就能够让我给到他们更适合的帮助和支持。”

她对自己的定义不是以卖药为导向的“销售”,药师是医疗系统在社区扎根的毛细血管,是医疗体系下提供药事服务的重要一环。“方便顾客”,听起来很轻巧的一件事,落实到细节里又是另外一回事。一个成熟的药师,得有亲身接触大量一线患者的经历做支撑,才能成长起来。

02

隐秘的需求缺口

正在被看见

每周四上午,药店都会免费给周边居民提供社区公益服务。

社恐的毕千惠药师说自己一开始“压力山大”,一下子要面对很多人,把病史、用药史、生活习惯问到位,才能给出合适的建议。

这家药店在社区了开了十几年,店长张金丽与附近居民很相熟。

“对待千惠,我希望她能够真正融入这个药店所在的社区。”

店长眼中干活踏实、话不多的毕千惠,入职不到半年,确实用自己的方式融入了。

每到周四,周边居民就“成群结队”来找她,做血糖、血脂、血压、血尿酸的便民检测,唠家常的功夫顺带交流下身体情况。

都说老人喜欢硬扛,身体极度不舒服了才知会身边人。

但围绕在毕千惠身边的,有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都很关切自己的健康状况,还十分了解身体的变化情况。

一周周的健康版“疯狂星期四”下来,毕千惠的心理负担也没那么重了。

现在她跟周边居民的关系越来越好,见到了打声招呼,“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他们都和我分享”。

很多患者并不一定有立马要缓解的疼痛或是明显的病症,但希望在药师这里得到安慰。

这种长期健康管理的需求,无疑真实存在且缺口巨大。

尤其是对一些有慢性病的患者来说,一旦身体出现波动,很需要快速地梳理出过往的病史、用药史、生活习惯。

毕千惠在做的事情就有一部分跟这密切相关,填补着以药店为圆心的一群人的健康管理“漏洞”。

药店对慢病患者长期建档,一人一档,反映用药情况和个人具体状况。

建档、记录、随访,把功夫细化到每个节点,能最大程度惠及身体出现状况的顾客。

毕千惠这样的新一代药师和社区药店,面对着更复杂、多元的需求,管理策略一直处于迭代状态。

随着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社区中,毕千惠对自己的评价总离不开“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她认为自己是个“性格冲突”的人,既松弛,又会很努力积极地做好该做的事情。这样的性格使得她在工作中保持住了一种很有韧性、持续学习的状态。

她的药店去年开始就加入到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欧加隆等公司共同参与的“关注疼痛疾病管理药师赋能项目”,所有店员都在强化疼痛管理领域的知识。

疼痛规范化管理需要药师的参与,慢性疾病患者长期管理的重要性就体现在毕千惠的日常中。

她稍有空闲就刷药师网课,参加公司杏林学堂的在线培训,覆盖各个疾病领域。尤其最近痛风高发,她花了很多时间记笔记、看资料,了解痛风急性发作时常用药物,例如非甾体抗炎药(依托考昔、艾瑞昔布、双氯芬酸、洛索洛芬等)、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3。

毕千惠不希望有患者寻求帮助的时候还要现场翻书,这样很容易让患者产生专业性的质疑。

毕千惠能清晰察觉到自己的进步。起初经常相对机械地将书本内容转化成实践输出。“打怪升级”到现在,已经是能够独当一面的药师。

现在,她能将健康管理前置,把疾病的各方面嚼碎了揉细了讲给患者听,从疾病预防就开始灌输理念。

当药师后毕千惠面对的人群更加庞杂多样,跟患者的沟通是门学问,从来不只是把药开好了完成交付这么简单。

03

药师和患者的

双向奔赴

毕千惠遇到过一些工作繁忙的年轻痛风患者,一开始他们的用药依从性、生活习惯改善情况往往都很差。

一方面是工作生活压力大,经常熬夜、从喝酒、高热量饮食上获得情绪疏解;另一方面是对新药师的不信任,并不把叮嘱真正放心上。

打破这层坚冰,靠药师的硬性能力,也需要建立与患者之间的信任。

毕千惠的耐心、细心,无形中消弭着跟患者建立联系的阻力。逐渐熟络起来,患者了解了她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沟通才步入正轨。

面对痛风急性发作的患者时,毕千惠希望帮助患者缓解病痛;面对缓解期患者,希望他们规律用药、长期控制。

更重要的,是希望患者能有更强的健康意识。

当药师和患者的信任真正建立,问药咨询的过程顺畅、高效地转动起来,患者所给予的正反馈就是让药师倍感价值的事情。

一种药师和居民间的双向奔赴正在发生,并展现出它强大的渗透力。

店长把这些都看在眼里,“时间长了,顾客进店都会问毕老师今天在不在,有没有上班”。

毕千惠形容药师这个职业为基层服务的角色,有着人文关怀的底色。

事实上,在真正成为药师之前,毕千惠以为这是一个很轻松的职业。但现在再问她如何对待药师这个职业,她用得最多的词是“专业”。

他们为社区居民提供药事服务,给予长期的指导和健康管理,是百姓需要并信赖的“慢病健康专家”。

从护士转行,从零开始,毕千惠个人的职业成长和价值实现,与药师群体的整体成长相映衬。

一同成长的,还有公众对疼痛管理的认知。

毕千惠遇到过很多要在忙碌生活中有意识地管理痛风的年轻人,也遇到过“变乖”的老年人。

有位在门店一直做随访的十年病史老大爷,手上长满了痛风石。

毕千惠说,“他现在很乖,严格控制饮食,像啤酒、海鲜、火锅、豆类、动物内脏这些都不吃了,也有遵医嘱用药,痛风很久不发作了”。

“患者学到了很多认知以外的东西,很有成就感”。这种源源不断的动力,让身处疼痛疾病管理重要一环的药师们真正被赋能。

“关注疼痛疾病管理药师赋能项目”在基层药师的培养上持续性投入,守护百姓健康的“最后一公里”,让社区居民疼痛得到缓解、健康水平和意识得到提升。

药师力量正在被激活,专业的药师赋能体系处于逐步搭建中,能够切实帮助更多患者提升生活质量。

走在前面的毕千惠和她所在的药店,是万千零售药店和药师的缩影,也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和她的居民朋友们共同成长,寻找着更好的身心状态。

被问到后不后悔转行、未来有什么打算时,她的答案总是很坚定。“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职责,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药师方便了很多的居民,这项工作我会一直做下去。”

转换赛道意味着不确定性、大量的学习和状态的起伏。对于毕千惠来说,这不是一场豪赌,而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并用不断的自我迭代让这个选择越走越稳。她给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一种可贵的力量:去上自己真正属意的“岸”,试试另一种活法。

0 阅读:0

晓露每日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