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碳中和测算,长三角都市农场,碳足迹追踪,CO₂固定

生态农业周玲伍俊豪 2025-02-21 12:02:41

薄荷碳中和测算,长三角都市农场,碳足迹追踪,CO₂固定

在长三角的都市农场里,有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种植项目,那就是薄荷种植与碳中和相关的探索。薄荷这种绿植,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它有清凉的香气,叶子嫩绿小巧,而且生长能力比较强。薄荷的种类也不少,常见的有留兰香薄荷、胡椒薄荷等,还有一些比较冷门的品种,像巧克力薄荷,它有一股淡淡的巧克力香;柠檬薄荷呢,有清新的柠檬味道;还有凤梨薄荷,会散发出类似凤梨的香气。

在长三角地区,这里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非常适合薄荷生长。在城市里,尤其是那些想要打造都市农场的地方,薄荷的种植有着特殊的意义。

就拿居家种植来说吧。我有个上海的朋友,之前总觉得家里缺点绿意,就买了盆薄荷回来种。刚种下的时候,那是满怀期待,每天都去看看有没有发芽。大概过了3天,就看到薄荷的嫩叶冒出头来了,这让他特别兴奋。他每天都会给薄荷浇一点水,放在阳台有散射光的地方。一周后,薄荷的叶子长开了一些,在阳台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带来了一抹清新的绿色。

可是啊,他也遇到了些问题。过了个把月,他发现薄荷的生长速度好像慢下来了。他就跟我抱怨说,怎么这薄荷看着不长了呢?其实啊,这在薄荷种植中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在城市居家环境下,土壤肥力可能有限,光照虽然有但不够充足,这些都会影响薄荷的生长。而且,在城市里,我们关注的不只是薄荷好不好看、能不能活,现在还更多地考虑它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说到环保,就不得不提到碳中和这个话题。在长三角都市农场里,种植薄荷对于碳中和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先来谈谈碳足迹追踪。每一种植物的生长,从种子到发芽,再到长大,都有它自己的碳足迹。薄荷也不例外。

在种植薄荷的过程中,种子阶段就产生了一定的碳排放。种子生产、包装、运输,这些环节都需要消耗能源,从而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种子的运输距离越长,这个碳排放量就可能越大。比如说,从遥远的国外进口薄荷种子到长三角地区,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就比本地生产的种子要高很多。

当薄荷在农场或者居家环境中种植后,它就开始对固定二氧化碳发挥作用了。薄荷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品种的薄荷在二氧化碳固定能力上也会有差异。留兰香薄荷相对来说生长比较旺盛,在同样的生长时间内,可能比巧克力薄荷固定更多的二氧化碳。因为在生长旺盛期,留兰香薄荷的叶片面积更大,光合作用的效率更高。

从时间上看,在短时间,比如3天内,薄荷可能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比较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一周,薄荷开始茁壮成长,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也会逐渐增加。到了15天,它会处于一个比较好的生长状态,二氧化碳固定量也比较可观。一个月后,如果养护得好的话,一株薄荷固定的二氧化碳量就很可观了。

而长三角都市农场的优势就在于,这里有比较合适的规模来进行薄荷种植的规划和碳足迹的精准测算。比如一些规模较大的都市农场会采用比较科学的种植方法。他们会给薄荷配备合适的土壤,这种土壤富含腐殖质,能够为薄荷提供充足的养分。在这样的土壤里,薄荷生长得更快,对二氧化碳的固定能力也更强。不像在北方的一些旱地,土壤贫瘠,薄荷生长相对缓慢,碳固定的效率也就低一些。

再说说办公室种植薄荷的情况。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分享他在办公室种薄荷的经历。他所在的城市在华南地区,是个比较炎热的城市。他觉得办公室环境很沉闷,就弄了盆薄荷。刚开始3天,薄荷没什么动静。到了7天,薄荷开始长新叶了。他每天都会给薄荷喝一点水,但是他发现一个问题,因为办公室人多,空气不流通,在一周后的时候,薄荷有点发黄。他以为薄荷要死了,特别沮丧。后来他上网查了查,才知道原来是办公室空气湿度太大,薄荷有点“闷坏了”。他赶紧把薄荷放在通风好一点的地方,又过了15天,薄荷又恢复了生机,而且长得特别茂盛。

从这个案例能看出,薄荷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也需要我们去研究。在都市农场里,也会考虑到类似的问题。比如农场的通风设施就需要合理规划,这样才能保证薄荷健康生长,更好地进行碳固定。

还有在咖啡厅里种植薄荷的情况。我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事情。在华北的一个城市,有个很有情调的咖啡厅。老板想让咖啡厅的环境更加独特,就种了一些薄荷。但是他没有考虑到薄荷需要充足的阳光,在华北地区,冬季光照时间较短,且温度较低。那些薄荷在咖啡厅里,虽然一开始还活得好好的,可是过了几个月,到了冬季,薄荷就有点萎靡不振了。

对比在南方的一些咖啡厅,在阳光充足的天气里,薄荷长得郁郁葱葱,而且还能吸引食客的目光。这些南方的薄荷可能品种上也有所不同,可能更多是留兰香薄荷这种能适应相对热一点的天气的品种。

除了居家、办公室、咖啡厅,薄荷在都市农场的种植还有很多潜在的意义。比如说,从碳中和的角度来看,如果把薄荷种植和碳足迹追踪体系完善起来,就可以精确计算出薄荷在不同种植规模、不同环境下的碳固定量。这对于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是非常有帮助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规划一个较大规模的薄荷种植区域,像在上海的某个都市农场。这个农场面积可能有好几亩。在这里,我们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土壤的肥力也能得到很好的保证。我们可以选取不同的薄荷品种进行种植对比。像在一块地里种上留兰香薄荷,在相邻的地块种上巧克力薄荷。通过对比它们在相同生长周期内对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品种薄荷在碳固定方面的优劣。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经济发展,还要重视环境保护。薄荷种植就是一个小小的切入点。我们通过种植薄荷,监测它的生长过程,计算它的碳足迹,探索它在碳固定方面的潜力。但是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不同种植规模下薄荷碳固定量的精确测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薄荷在不同季节对二氧化碳固定的变化规律也还不是特别清楚。

那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长三角都市农场的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将薄荷种植与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相结合,让薄荷既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又能在碳中和方面发挥最大作用呢?

0 阅读:0
生态农业周玲伍俊豪

生态农业周玲伍俊豪

防治作物疑难病害 促进农业生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