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的是我国在上世纪三线建设的一段历史,以及四川达州的一座特殊的军工厂。
1964年,中央会议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发展我国中西部三线城市,在这些地方投入建设了大量的“三线厂”,其中之一就是位于达州的“303”工厂。
在回顾三线建设的历史时,有人将其称作是共和国建设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部署,其横跨三个“五年计划”,投入的资金达到了2052亿元,占到了同一时期全国基建总投资的39%。
达州军工厂“303”只是当地居民对这座军工厂一个比较常用的叫法,也有当地人说就叫三厂,其代号全称是“7303”,也叫铜江机械厂,是属于国防三线建设062基地旗下的一座装备总装厂,生产的主要就是航天机械设备,事关国防,因此保密程度很高。
关于军工厂的厂名和代号,有说法是厂名是对外的,除机械厂外,还有农机厂、工具厂、化工厂、红旗厂等,代号则是对内的,在军工系统里面使用,职工们的工作证也都只写着代号,而不是具体的厂名。
军工厂的信息安全对职工也有要求,保密是三线职工进厂要学的第一课,他们都要参加专门的培训班,还有着一份专门的《保密守则》。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许多其他的三线厂一样,这里的厂区也萧条破败了。有博主拍下了去那里实地探访的照片,发现其厂房保存得还是比较好的,大体的灰色砖石结构,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掉落、破洞等,保持着和过去相似的样子。
据说,这些厂房非常牢固,能扛得住七级地震。
如今的062基地已经正式改名为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也叫航天七院,位置也早从达州搬到了成都。
1990年代,“303”厂也经历了这样一段搬迁的历史,所以其厂房从很早以前就不是原来的用途了。
在“303”厂搬出达州之后,一家煤矿公司便接手了这里,将闲置的厂房重新利用了起来,使其成为了三线厂中“废物利用”的佼佼者。
关于三线厂房重新利用的话题,还可以联系到电影《你好,李焕英》,里面的取景地就是当年湖北的一家三线厂。
如今,很多三线厂都成了当地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资源,吸引游客观看,也创造了经济价值。
一般的三线厂都分有生产区和生活区两大块区域,像“303”这样的生产区因为生产的都是重要的国防设备,外人是不能进入的,有重兵把手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有人曾在文章中写过一间军工厂的守卫情况,平时除了有保卫科的轮流值班,还有解放军特别驻守,以防发生什么重大的突发事件。
“303”厂更是说有一个整编的连队在把守着,他们荷枪实弹,让整个厂区的安全系数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生活区相比生产区就轻松很多了,一般都有着完备的基础设施,让职工在工作之余,也能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303”厂的配套设施就很周全,从托儿所、学校、食堂到医院、电影院、篮球场等都一应俱全。
有的厂里面还会有招待所、商店、银行、邮电局等,文教医疗、后勤保障做得相当到位,方方面面都为职工考虑到了。
或许也是出于保密和职工居住环境的原因,“303”厂的生活区和生产区隔得相当远,生活区设在距离生产区一公里之外的地方,毗邻铜江河,靠近水源,便利了职工们的生活。
在从达州搬走之前,“303”厂已经在军转民的大潮中做出过重要的调整,从1980年代开始,这里就在生产航天器械之外,开始生产轻型农用汽车了,生产用途更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军转民的战略调整,是国务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做出的。
当时,邓小平考虑到世界范围内虽然还有局部战争的存在,但世界大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打不起来了,便决定推进“三线企业”走军民结合的路子,让原来的军工企业转向开始生产民用产品。
这样的战略调整,也是那些军工厂适应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必选动作。
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中,什么都是国家出钱,国家兜底,供求关系由上级部门决定,亏本也能活得下去。
在市场经济中就不一样了,工厂得“自负盈亏”,生产老百姓喜欢的产品,才能为产品找到销路,继续生存下去。
在时代大潮中,“303”厂的变化发展只是当时众多三线工厂的一个小小缩影,它的身上体现了这些三线厂的共性,也有特殊性。
其由盛转衰的历史,让人感到惋惜和感叹,但它也有着自己的“小幸运”——如今保存完好的厂区,相比很多其他更为破败的工厂来说,已经很好了。
三线厂记忆四川达州的三线厂不只“303”厂一家,曾远离家乡,奔赴这里工作的工人数量也是不计其数的,曾接受达州晚报采访的靳亚民就是其中一位。
他谈到对达州的印象,说这里群山环绕,林木繁盛,好像一眼望不到头的样子。达州确实是当时建设三线厂的典型城市,山区,欠发达,但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回忆起自己在三线厂工作的日子,靳亚民说并不觉得有多么苦和累,反倒挺想念那些日子的。
到了达州以后,一开始工厂还没有建起来,他便先是做通讯员,住过牛棚和猪圈,后来负责给职工们搞生活物资的运输,职工们吃的蔬菜粮食,都是他们车队给拉回来的。
从一个毛头小子,到成长成熟,成家立业,三线厂的发展就这样伴随了他的大半个生命历程。
三线厂在达州的出现,一方面是全国战略发展的一环,带动了就业和当地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辐射到了周边居民的生活,为他们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
靳亚民回忆,当时电视机刚刚兴起,家家户户看电视的人多了,三线厂的职工也想装电视,便跟厂领导反映了这个问题。
厂领导知道后,也想着要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只是达州这块地方还没有电视信号源,得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随后,厂里面的技术人员便去了附近的四川、陕西电视台,还到了华蓥山和秦岭去考察他们的经验做法,回来之后便决定自建电视发射台。
这个工作涉及到铺线、挖坑、埋杆子、架线等一套复杂的工序,都是由三线厂的职员自主完成的,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很高,只用几天的时间就做完了。
这样一来,不只三线厂的职工能看上电视,周边至少有五个县的居民家里也都有了电视信号源。
与之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三线厂建设安装了变电站和变压器,居民提出想要用电,也是三线厂的职工们帮忙拉线,帮助他们解决了用电的问题。
与靳亚民一样,很多人老人在接受采访时都说,自己是年纪轻轻就奔赴山里面建设三线,那时才十几二十岁,如今都已经满头白发、满脸皱纹了。
岁月不饶人,他们将自己的青春留在了三线,而一座座三线厂也都是在他们的手里一点点盖起来的,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命运。
他们在三线留在了自己最好的人生岁月,在这里有着太多的故事可说,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感情。
他们在三线厂里成家,三线厂点点滴滴构成了他们的生活。
过去,每当军号声在广播中想起,他们的一天就开始了,早上起来去菜场买完菜,便叫孩子起床上学,孩子们去了子弟学校,他们便去了厂区的工作岗位。
对于三线厂的职工和周边的居民来说,过去的三线厂绝不只是一个守卫森严的冷冰冰的存在,而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情味。
这些年,不管是在达州,还是全国范围内,对三线相关的历史资料的挖掘都越来越多,这段曾经的历史又再度浮现在了人们眼前。
这个月初,达州市还在5151艺术创窟举办了一场三线建设60周年文献展,回顾三线建设对这座城市工业经济、城市建设和道路交通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原来的062基地,即现在的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也是文献展的主办单位之一,活动现场还展示了两架火箭模型,让“303”过去的历史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三线一词之所以会与神秘挂钩,主要是因为其在过去的宣传报道中并不常见,直到1980年代才逐渐在报纸等媒体上得到传播。
在地理位置上,三线也因为始终处在大山深处,不像一线城市那么显见,很多三线职工都是从全国各地跑到中西部去的,等于是隔绝起来过全新的日子,对于自己的工作,更有一种“隐蔽战线”的感受。
如今,随着媒体对三线的重新关注和报道,越来越多的三线往事被揭露出来,让这个词逐渐祛魅了。
对于那些过去生活在三线厂的人来说,借助这个机会可以对自己过去的生活重新做一番审视,也会备有一番滋味。
参考资料
1、【国庆特辑】一部感天动地的创业史——四川三线建设重大历史成就回顾||朱艳林
2、宁化大山深处的军工厂,还有多少人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