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生,蝉活一夏。6首古诗词,蝉鸣一声承载着多少情感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9-06 21:20:09

人活一生,蝉活一夏,蝶舞一春,何其美丽与短暂。在古典诗词中,蝉鸣不仅象征着季节的变换,还承载着各种情感。

蝉有时被赋予高洁的品质,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在栖高饮露中,声音传遍远处;

蝉有时是哀愁的源头,“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在落日余晖下,愁苦的人肝肠寸断;

蝉有时是美丽代言人,“千金买蝉鬓,百万写蛾眉”,在浓妆淡抹中,冷暖自知。

当蝉鸣入耳,这位不知疲倦的歌唱家就唤起了人们不同的心声,或悲伤或愁苦,或悲叹或怨恨,或喜悦或超然。

但是,人们不要听到蝉鸣就总是感到惆怅,因为有人愁苦也会有人蜕变。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我划着小船,在若耶溪上悠哉游哉地玩。蓝蓝的天,映在水里,水和天一起晃悠。晚霞从山的那一边慢慢升起来,阳光洒在弯曲的水流上,闪闪发光。蝉在树上拼命地叫,但树林还是静静地,一点声音都没有。鸟的叫声在深山里回荡,但山里比平时更安静。这个地方让我有了归隐的想法,我因为多年来厌倦了做官,却没有归隐,而感到非常悲伤。

王籍在若耶溪上泛舟,随着水流飘荡,任意东西,行云与流水相互呼应,清澈明亮。这就像是在天光云影中共舞,天上有行云,人也在行云中,自然的边界在消融,内心的烦恼也在消解。

当一抹云霞余晖洒在青山流水之上,流动的景色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看过云霞青山、行舟绿水后,再听听山林深处的蝉噪鸟鸣,非但不觉刺耳,反而更显幽静。

“蝉噪林越静,鸟鸣山更幽”,这种写作手法是以动写静,心理体验上是以无写静。因为心中没有挂碍,真诚地向往幽静,才能与山林溪水融为一体,在动中感受静,在有中感受无。

一“越”一“更”,从自然深处走进心灵深处,不仅仅是林静山幽,更是隐者的心动。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最终,王籍在若耶溪畔听到了回归的呼唤。

多年后,隐居辋川别业的王维也在蝉鸣中安然自若,“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而享受江园隐逸之乐的司空曙,深情地感叹,“艳花那胜竹,凡鸟不如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虞世南《蝉》

蝉的触角像帽缨一样垂下来,它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远远地就能听到蝉的声音。蝉的声音不是因为秋风,而是因为蝉居在高高的树枝上。

虞世南他作为二十四勋臣之一,他通过描写蝉的形态、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蝉“垂緌饮清露”,显贵且清华隽朗,蝉声远传,不需要借助秋风,这是诗人对人格美的赞颂。

这首诗列于《全唐诗》之首,含蓄地表达了人的内在品格美并不需要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这是虞世南的夫子自道,表达了对贞观之治的贡献和为政高洁的品格。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秋天的时候,蝉在悲伤地鸣叫,我这个囚犯听了,也不由得感到悲伤。我还不到四十岁,但已经满头白发,承受不了蝉儿像妇人黑发般的哀鸣。秋露很重,蝉儿即使想展翅高飞也飞不起来,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声淹没。虽然蝉儿生活高尚,食性高洁,但有谁能相信我是清白的,能替我表达内心的冤屈?

骆宾王用笔下的秋蝉,表达了古代文人的高洁坚守与不平的愤懑。他以秋蝉自比,抒发自己的冤屈。秋凉露重,秋蝉无法展翅飞翔,骆宾王也失去自由与人格清白,成为阶下囚。最令人悲哀的是,秋蝉的高洁得到文人墨客的赞颂,而骆宾王自己的高洁,却无人证明。“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是他最难以承受的苦楚。太多文人都在承受怀才不遇之苦,对于骆宾王来说: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也许蝉鸣背后是他的呐喊吧。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唐•白居易《早蝉》

月亮出来了,山顶先被月光照亮,风一吹,最先被风吹动的是水。

就像早晨的蝉鸣声,最先传入闲散的人的耳朵。一听到愁绪就郁结,再听到乡音就想起家乡。渭河边的蝉鸣声,最先听到的是它们的鸣声很相似。在衡门的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白居易在日暮槐花里听蝉鸣,这还只是早蝉的低吟,但已经足以激起他内心的波澜。他这个年近六旬的闲翁,听到蝉鸣后不禁开始思念故乡,回忆起曾经年少的时光。

对于他来说,故乡的蝉鸣和槐香是无法替代的美好记忆。而现在,当他听到蝉鸣时,不仅乡愁涌上心头,还让他感到自己已经衰老。他深深眷恋故乡的蝉鸣与槐香,就像我们认为月亮在故乡最明亮,人也是家乡的最美好。

白居易还曾写过其他关于蝉的诗句,比如“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己的哀叹。因此,蝉声鸣、乡心起的背后,还包含着怀才不遇的意难平之意。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苏轼《鹧鸪天》

在遥远的绿色树林的尽头,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在我身边,竹林围绕的房屋旁,有一个长满杂草的小池塘,蝉鸣声此起彼伏。天空中,不时飞过白色的小鸟,池塘中的红色荷花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在这个乡村野外,靠近古老的城墙,我慢慢地走着,手拄着拐杖,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和微风的清爽。昨晚,天空降雨,给这个漂泊的人带来了一天的清爽和舒适。

苏轼在绿槐高柳咽新蝉的初夏中陶醉,感受微雨过、小荷翻的清爽。然而,一旦进入盛夏,蝉鸣与阳光的热烈让人们感到聒噪难熬。

人生就像苏轼的经历一样,充满了变幻莫测和喜忧参半。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他听过初夏的绿槐高柳咽新蝉,也见过夏末的乱蝉衰草小池塘。虽然这些景致带有萧瑟之气,但苏轼总能在山林掩映中发现欣喜与希望。

此时,拄着藜杖漫步的苏东坡最感谢的是昨夜三更雨,殷勤天作美,让他又得浮生一日凉。他之所以能在荒芜贫瘠的黄州东坡之上开垦出希望并涅槃重生,是因为他拥有如此圆融通达的心性。

如果换一个人,面对乱蝉衰草这样的景象,可能会望而却步,感到愁苦连连。然而,苏轼是从缭乱如秋蝉的生活里品味人生,范成大也曾以蝉翼看淡人生:人世会少离多,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

断角斜阳触处愁,长亭搔首晚悠悠。

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

—宋•陆游《秋日闻蝉》

在夕阳的余晖中,我听着时断时续的角声,心中涌起一阵阵愁绪,心情烦躁不安,只能在长亭中徘徊直到天色已晚。

这世上最让人讨厌的就是蝉了,它送走了亲友,又送走了秋天,真是让人心情沉重。

有人欣赏蝉的清高,也有人讨厌蝉的鸣叫,这种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让人感到痛苦。

秋蝉的哀鸣,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但在多情的诗人眼中,它们似乎是情感的源头。

在陆游的心中,秋蝉送走了行人,也送走了秋天,他所爱的人和所爱的季节,都随着蝉鸣声消失在尘世间。

用秋蝉来表达离愁别绪是很常见的,比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些都是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情感,还有李商隐将柳树、斜阳、秋蝉联系到一起,写出了“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的诗句。

但是很少有人像陆游一样,将秋蝉作为恨意的对象,而且用了一种极端的表达方式,“世间最是蝉堪恨。”

然而,蝉本身是无辜的,蝉声并没有增添烦恼,只是诗人在自己的断肠愁绪中感到了痛苦。

0 阅读:1

荔枝姑娘诗词赋

简介:浮生偷得半日闲,诗酒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