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青糍”病逝,养活一个熊猫有多难?主要死因竟是因为吃!

鱼缸里的假山 2024-03-29 23:21:54

3月23日,没满两岁的大熊猫“青糍”,因患罕见肠梗阻并发肠套叠最终抢救无效,回归了熊猫星球。

国宝的夭折让饲养员和网友们都非常心疼,根据国家林业局最新的普查结果,我国目前共有野生大熊猫1864只,共有圈养大熊猫698只,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熊猫刚成为国宝的时候,我们也还有一千多只,也就是说我们保护了这么多年,大熊猫的数量并没有大爆发,所以每少一头都是巨大的损失。

为何大熊猫的数量始终没有太明显的增长,将一只大熊猫从小养大到底有多不容易?

我大概总结了一下,将一只大熊猫从小养到大主要有三难:

第一是繁殖难。

一头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发情期很短,它们的求爱过程非常复杂,通常需要通过气味和特定的行为来吸引配偶。在野外,雄性和雌性大熊猫会在发情期通过气味相互吸引并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求爱活动。

然而,在圈养环境下,大熊猫的自然交配行为会因为空间狭小,或者由于缺乏野外环境中的特定刺激,而失去交配的意愿。此外,圈养大熊猫也没有机会观察和学习其他大熊猫的交配行为,导致它们根本不懂如何操作。

如果雄性大熊猫不能及时的抓住机会,就只能再等一年。

即使配对成功,受孕率也很低。大熊猫的生殖系统普遍存在发育不良,这也导致许多成年大熊猫终生不育。好不容易产仔了,也多数为单胎,即使罕见的产下双胎,也往往只能抚养其中一只。它们的幼崽在野外环境非常脆弱,非常容易夭折,在饲养环境下也只是成活率略高而已。

第二是喂养难。

幼崽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完全依赖母乳,这就要求有可靠的母乳来源。如果母猫无法提供足够的奶水,饲养员就需要准备特制的奶粉来人工喂养,但在野外环境下就没这个条件了。

其次,幼年大熊猫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它们非常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饲养员必须在严格的卫生条件下工作,以防止任何可能的感染。随着幼崽的成长,饲养员还需要逐渐引入固体食物,并监控它们的健康状况和发育进度。

好不容易长大了一点,开始吃竹子了,可它们也不是什么竹子都吃的。全世界大约有70多属的竹子,总种类数量超过1200种,然而大熊猫只对其中的三四十种感兴趣。它们只吃水分充足,质地相对柔软的竹子品种,还会根据季节选择不同种类的竹子和竹子的不同部分,如竹笋、竹叶、竹茎,但通常会优先选择竹笋。前段时间大熊猫丫丫在美国差点被饿死,就是因为美国动物园照顾不周,没给它买来它爱吃的竹子,硬是饿成了皮包骨头,回到中国后才慢慢恢复健康。

除了竹子外,成年大熊猫还需要额外的营养补充,如水果、蔬菜和少量的肉食,前几天一个野生大熊猫就跑到了村民家里偷吃鸡骨头,可并不是每只大熊猫都能这么幸运的找到骨头给自己补钙。

第三是看病难。

多家熊猫研究中心曾经一起做过研究,他们整合了所有病死大熊猫的相关数据,最后发现有64%的大熊猫都死于肠胃病,这些大熊猫大多处于亚成年的状态,消化器官并没有完全发育,吃了大量的竹子后,发病率很高。

竹子的营养价值不高,消化起来也比较困难。大熊猫的消化系统虽然适应了植物性食物,但在分类学上它们仍然属于食肉目,这意味着它们的消化系统并不能完美的消化大量植物纤维,就会对肠道造成损害,导致胃肠炎、胃肠出血、肠扭转、肠套叠等疾病。

2016年以来,仅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就至少有4例大熊猫的死与肠道疾病有关。去年3月,该园的大熊猫“七七”也被确诊为肠梗阻。

如何治疗大熊猫的肠胃病一直是一个难题,因为它们可能会出现罕见的并发症,如急性胃扩张伴胃大量积食潴留,肠梗阻诱发的肠叠,即使在专家的全力治疗下,也是九死一生。手术治疗是解决肠梗阻等严重问题的唯一有效方法,但手术本身存在风险,如术后可能出现胃液返流、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大熊猫在手术后需要长时间全身麻醉,以避免撕开腹部缝合线,这对于好动的它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即使手术成功,大熊猫在术后也需要密切监控和细致的护理,以防止任何可能导致手术失败的行为。

所以大熊猫能顺顺利利的长大真的非常不容易,但还是经常有游客在动物园里随意投喂它们,带来了不必要的风险,希望大家都能文明观看大熊猫,不要随便投喂,也希望各家动物园加强对大熊猫的保护,让它们能够平平安安的长大。

2 阅读:98

鱼缸里的假山

简介:一个喜欢养鱼的科普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