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这两年,全球经济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真是让人捏一把汗。
而在这场全球经济大戏里,中印两国,一个已经是“老司机”了,另一个则是“后起之秀”,都想在制造业这块“蛋糕”上多分一杯羹。
于是“龙象之争”的说法就甚嚣尘上,说真的“龙象之争”这个词,听着是挺唬人的,但仔细想想,格局是不是小了点?
信息来源:美媒:印度经济变得更依赖中国进口 参考消息网 2024-09-12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业现在是挺牛的,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占比快达到三成了,可以说是稳居世界第一。
高铁、5G、新能源汽车,这些高科技玩意儿,咱中国也能造,而且还造得不错。
再看印度,虽然一直在喊“印度制造”的口号,但实际上情况却有点尴尬。
基础设施跟不上,核心技术又不够硬,产业链也不完整,难怪跟中国制造业的差距越来越大。
2024年上半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8.68万亿美元,而印度同期的出口额仅2305亿美元,连中国的零头都比不上。
这差距,说小也真不小,不过话说回来,印度制造业也不是一无是处。
在制药和汽车零件这些领域,印度还是挺厉害的,而且印度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人口红利,这是中国没有的。
这么看来,中印制造,与其说是“龙象之争”,不如说是“龙腾象舞”。
中国有技术,有经验,印度市场大,劳动力多,双方完全可以取长补短,合作双赢,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到各自的位置。
举个例子,中国企业可以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印度,利用印度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把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带过去,帮着印度制造业升级。
而印度可以借助中国企业的技术和资金,发展自己的制造业,提升产品竞争力,还能趁机学习中国经验,实现产业升级。
说白了,中印制造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合作共赢的机会。
中国制造业能有今天,可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几十年摸爬滚打、不断试错的结果。
改革开放后,中国坚持制造业立国战略,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先是用规模化生产和低廉价格迅速占领国际市场,成了“世界工厂”。
后来,中国制造业意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是开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
高铁、5G、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的突破,就是中国制造业不断创新的最好证明。
印度要想实现中国的那种快速发展,首先得面对自己的问题,别总想着走捷径。
基础设施建设,印度得加把劲了,好的交通、电力和物流设施,那可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印度可以学学中国“要想富,先修路”的经验,多投点钱搞基建,给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还有就是人力资源开发,印度人口很多,但整体劳动力素质不高,这成了制造业发展的绊脚石。
印度政府需要努力提升教育和培训水平,增加劳动力的技能,这样才能为制造业培养足够的人才。
最重要的是,印度得摆正心态,别老想着跟中国对着干,积极参与到全球产业链中,加强跟中国等制造业强国的合作,这才是正道。
话说印度制造业这几年发展挺快的,好像有点要赶超中国的趋势。
印度政府推出的“印度制造”计划,目标是在2025年之前,将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从现在的16%提高到25%,同时创造1亿个新的工作岗位。
野心不可谓不大,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印度政府可以说是用尽了各种办法。
推出“单一窗口”政策,简化企业设立和运营所需的审批手续,吸引外资企业来印度投资建厂。
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基建计划,包括建设新的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出“技能印度”计划,目的是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满足制造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不得不说,印度政府为了发展制造业,是真的下了血本了,而且印度在发展制造业方面也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印度的人口结构很年轻,超过65%的人年龄在35岁以下,这为制造业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印度的英语普及率很高,这有助于印度企业更好地和国际接轨,承接来自欧美国家的订单。
印度的市场潜力很大,毕竟有13亿多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的钱包越来越鼓,消费能力也越来越强,这对制造业来说是个大好机会。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印度制造业想要真正崛起,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
印度的基础设施比中国差很多,电力供应不够、交通经常拥堵、物流效率也不高,这些问题严重拖累了制造业的发展。
印度的人口虽然很多,但教育水平差异很大。很多工人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缺少高技能,这使得制造业难以找到足够多的高素质人才。
总的来说,印度制造业虽然潜力巨大,但挑战也不容小觑。
印度想在制造业领域“开挂”,还得靠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别总想着抄捷径。
这些年,关于中印制造谁更胜一筹的讨论,一直没停过。
有人说,中国制造业虽然现在挺大的,但很多都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将来可能会被印度超越。
也有人说,印度制造业底子薄,基础设施落后,人才素质不高,就算有政府扶持,也很难撼动中国制造业的霸主地位。
其实呢,这种非要分个高低的比较,没啥太大意义,中印两国,一个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领域各有优势,也各有短板。
与其把对方当成竞争对手,不如多想想怎么合作共赢,毕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单打独斗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
中印两国完全可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总的来说,中印制造业的未来,不是“龙象之争”,而是“龙腾象舞”。
双方应该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制造业朝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
合作共赢不代表就没有竞争了,良性的竞争可以促进双方不断进步,提升自身竞争力。
但这种竞争应该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而不是恶意打压、相互排斥。
中国制造业要保持领先优势,就必须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摆脱低端制造的标签。
印度要想在制造业上实现突破,首先要做好基础工作,比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改善经商环境,还要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印度投资。
相信只要中印两国能够携手共进,未来必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活力,创造更多可能。
笔者认为
中印制造业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希望中国和印度能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携手共进,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也希望全球各国能够携起手来,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世界经济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