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原因就是大。只要足够大,就很难倒。
看一眼世界地图,在亚洲,中国拥有面积广阔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它的纬度不南不北,不算太冷也不算太热,又受到季风滋养,雨热同期,非常适合经营农业。所以距今一万年前,长江流域和华北的先民就开始驯养作物,经营农业。农业发展起来,人口迅速增长,社会有了分工,文明随之出现。至少从商周时期开始,中国就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农业的传播
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不是世界最大的平原,但是其他更大的平原,要么位于热带或者寒带,不适合农业,要么像东欧平原、北美大平原那样,以三四千年的技术水平,没有那么适合人类开发,也只有南亚的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能与中国的两大平原相提并论。所以在人类的大部分历史时期,中国和印度一直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
相似的自然环境、相近的历史、密切的相互交流,有助于推动文化走向融合,所以在中国这片土地,形成了包容广阔的中华文明。有了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这片土地的语言文字得以统一,也有了延续千年的大一统传统。
旧世界早期文明的发展
但即使没有秦始皇,中国也很可能迎来大一统,即使没有他的书同文、车同轨,这片土地的语言文字、制度也可能逐渐走向统一。在东亚,华北平原面积广阔而连续,中间并没有多少天险阻挡统一,而在唐代以前,一旦有势力能统一华北平原,它的力量就会远远压倒东亚的其他势力,统一也就顺其自然。为了管理这片土地的人民,自然也需要共同的语言。其实秦以前的商周,在当时的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国,而在春秋战国之前,各地的文字其实也是相对接近的。
类似的例子是印度,印度的恒河平原面积广阔而连续,历史上经常能够被某一势力统一,所以历史上出名的印度王朝,其先决条件往往是恒河平原的统一。印度没有中国那样注重记录历史的传统,但印度是个宗教气氛很浓的国家。即使没有书同文政策,在宗教领域,印度也出现了梵语这样的通用语言,而在北印度,人们也逐渐融合,形成了人口超过3亿的印度斯坦族和印地语。
试想要是突厥人、阿拉伯人征服的是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和印度,他们能否同化这片土地的人民和文化呢?显然是不能的。其实有先例在此,从伽色尼王朝开始,一个个突厥-伊斯兰王朝陆续入侵印度,一直到相当于中国清代的莫卧儿王朝,前后延续近千年。但是今天的南亚,印度教依旧是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伊斯兰教能在其中争取到两三亿的信徒,已经很不容易了。
(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也像印度那样靠近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全国大部分土地长期处于伊斯兰教王朝统治下,今天的中国会是怎样呢?)
但是平原有限,人口不足的小亚细亚就并非如此了。虽然小亚细亚的农业、冶金、仪式建筑可能出现得比东亚和南亚更早,但历史上,小亚细亚始终没有像中国和印度那样人口众多。于是从塞尔柱帝国到奥斯曼帝国,同样的时间,小亚细亚的居民就变成了自称的突厥人。
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时候,考古学者才刚发现印度河谷文明。他说的印度,其实是从吠陀时代延续到今天的印度文明。印度自然没有像中国那样的大一统传统,但从三千年前的吠陀时代开始,印度人一直信仰印度教、吃咖喱、说着相似的语言。如果文明的延续性可以量化,我并不觉得吠陀时代至今的印度要比商周至今的中国差多少。
相对于印度,中国有一点优势(换个角度说也可能是劣势)。中国在亚欧大陆的最东端,离其他主要文明区比较远。相对于印度,中国的地理位置更加封闭,更不容易受到其他文明影响,因此也容易发展出自身的独特性。
印度的另一短板是,后来的印度文明与之前的印度河谷文明之间的延续关系比较难以确定,而从吠陀时代开始算,确实要比中国短一些。不过真把时间拉到5000年的尺度,当时中国大地上的良渚文明、龙山文明、红山文明和现在的中国究竟有怎样的延续关系?当时的中国是否形成了面貌统一的中华文明?恐怕也是存疑的。
至于为什么宣传延续五千年,那可能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惯性了。老实说印度、伊朗的文明史也不短,也有很多可以作为文明延续的要素。但是相对中国,印度、伊朗的历史传统都没有那么深,如果要选择一样东西来凝聚民族精神,他们的选择可能会是宗教等,而非历史。对于印度人来说,宣扬自己有五千年文明,可能并不比强调印度教传统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