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行车小史
作者:刘殿才
自行车的发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据说早在1642年,罗马教堂的窗玻璃上,就出现了一个小孩骑着一匹前后四个轮子的木马在云彩中漫游的图案,这是最原始的自行车图。

《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记载:"黄履庄所制双轮小车一辆,长三尺余,约可坐一人,不烦推挽,能自行。行时,以手挽轴旁拐,则行之,随往随挽,日足行八十里。"黄履庄发明的这种能"自行"曲拐传动双轮车,是在清康熙年间,可惜的是,这种车子没有普及推广。

实际上,世界上最早的自行车,是1790年由法国的西夫拉克发明,它既没有车把、车蹬、链条,也没有橡胶车轮和刹车,骑时,骑车人用两脚交替蹬地才能前进,转弯、停止都很方便。

1818年,在西夫拉克发明的基础上,德国的多拉伊斯又发明了带车把的木制自行车,可以骑在车上转弯了。1885年,英国人斯塔里总结了以前自行车的优缺点,加以改进更新,使之前后轮大小一致,在结构上也符合力学原理的要求。他将鞍座、脚蹬、车把、前后轮的旋转轴等五个部分相互构成三角形,使自行车达到定型程度,向"自行"迈出了一大步。直到1888年英国的邓禄普发明了橡胶内外胎,把内胎打上空气,才使自行车骑起来既舒服,省力,速度又快。

自行车传入我国约在1897年。最初是以贡品进贡清朝宫廷的。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述他小时候骑自行车的情景:"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下令把宫门的门槛一律锯掉,这样出入无阻地到处骑。"现在故宫的御花园绛雪轩就是溥仪的自行车房。

19世纪末,一对美国夫妇骑自行车周游世界,途经上海。据当时记载:"西人之自行车,骑其上,如骑马然,足踏两铁片,手握一铁条,车自行焉,其行亦疾。"这是当时中国第一次看到自行车。

我国最先进口的是美国生产的自行车。1910年后,德国"三枪"牌、日本"僧帽"牌、英国"兰花"、"五人"、"狮马"等牌自行车相继而来。1915年后,我国先后在天津、上海、沈阳建立三个自行车厂,到1949年解放前夕,年产量不足一万五千辆,市场上出售的以进口的为主。因此,人们又常把自行车称作"洋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轻工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自行车厂越建越多,以前国内不能生产的轻便车、赛车、小轮车等,现在都可生产,不但质量好,而且美观大方,有的还畅销国外。目前,全国拥有自行车二亿六千多万辆,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每百户人中拥有20辆之多,成为名符其实的"自行车大国"。

纵观古今,展望自行车的发明和发展史,自行车的发展趋势是向轻型和多级变速方面发展,有的用铝合金制车架、车把和挡泥板;有的用塑料做挡泥板、链罩、磨电滚和车灯等,大大减轻了车的重量。更有趣的是,奥地利一位名叫莫塞尔的人设计了一辆水上自行车,当人踩动时,车子就能在水面上通行,时速可达10公里。

美国有个叫伯里安·艾伦的人,骑着辆称为"蝉翼信天翁"的飞行自行车,从英格兰的福克斯东出发,飞越了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的格里一奈角的沙滩上着陆。瑞士马戏团一位丑角制造出一辆14厘米长的微型自行车,创造了世界最小自行车的记录。

联邦德国的特罗普曼和劳富斯制造了一辆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车轮有一人多高,车座设在两轮间的中下部,经过训练的人,能自如地驾驭这辆巨车。丹麦人更是别出心裁,制造出一辆可供35人同时骑的特长自行车。我国杂技演员创造出一辆自行车上载19人的纪录,并一边骑行,一边做出优美的造型,也堪称世界一绝。

可以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适用、更加先进、更加奇特的自行车将会代替现在的自行车。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
作者:刘殿才
编辑:海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