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农机使用不规范,农机应用有标准,规范操作

春日樱吹雪 2025-02-17 09:47:44

水稻农机使用不规范,农机应用有标准,规范操作

在广袤的田野间,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过程一直备受关注。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各种水稻农机在田间大显身手。然而,我们却时常发现一些水稻农机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农机的使用效果,还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水稻农机的不规范使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据相关统计数据,在一些地区,由于农机使用不规范,导致水稻收割时的损失率较高,平均可达 5% - 10%。要知道,一个中等规模的水稻种植田,面积可能达到几百亩甚至上千亩,5% - 10%的损失意味着大量的粮食被浪费。不仅如此,不规范操作还容易使农机设备出现故障。以水稻插秧机为例,正常情况下,一台优质的插秧机在一个农忙季能够高效完成数百亩的插秧任务。但如果使用不规范,操作人员没有按照正确的程序进行插秧,如行距和株距设置不合理,就会导致插秧不均匀,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有研究表明,插秧不均匀的水稻田,水稻产量会下降 15% - 20%。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那些严格遵守农机使用标准的地区,水稻生产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局面。例如,某些示范田区,由于对农机应用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水稻收割时的损失率可以控制在 2%以内,插秧的整齐度和均匀度都达到了最佳状态,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平均每亩比不规范操作的田块增产 10% - 15%。

那么,水稻农机应用有哪些标准,又该如何规范操作呢?

首先是水稻收割机的使用。收割前,要对收割机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检查,包括收割刀具的锋利程度、输送带的松紧度、粮仓的密封性等。这些部件的正常运转对收割效果至关重要。在收割过程中,操作人员要准确控制行驶速度,既要保证收割效率,又要确保收割质量。一般来说,水稻割茬高度应控制在 10 - 15 厘米之间,这个高度能保障水稻根系对土壤的固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后续的水稻轮作。而且,收割机的行驶路线要规划合理,避免漏割和重复收割的情况发生。

水稻插秧机的规范操作同样不容忽视。插秧前的准备工作同样重要,如对插秧机的调整,要确保插秧深度在 2 - 3 厘米之间。太浅,插秧易倒伏;太深,会影响秧苗的生长。同时,要保证插秧的行距和株距均匀,一般行距控制在 30 - 35 厘米,株距 12 - 18 厘米为宜。在插秧过程中,要确保秧苗的种植深度一致,这样才能让秧苗在相同的环境下生长,提高水稻的整体产量和品质。

另外,定期对水稻农机进行维护保养也是保障其正常运行的关键。据调查,很多农机出现故障并非设备本身的质量问题,而是缺乏定期的维护保养。比如,定期更换机油、滤清器等易损部件,检查各个连接部位的紧固情况。一项针对水稻农机的研究发现,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的农机,其故障发生率比不进行保养的农机低 60% 到 70%。

为了让水稻农机使用更加规范,相关部门和农业技术人员也应发挥积极作用。要加大对农机手和种植户的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演示等方式,让他们熟悉农机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同时,建立健全农机使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机使用情况的检查和指导,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使用行为。

总之,水稻农机的正确使用是保障水稻生产质量和产量的重要环节。我们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操作,才能让水稻农机在田野间发挥最大的作用,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