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炎:牺牲时年仅26岁,周恩来为其儿子起名,外甥曾任国家总理

静待花开时候 2024-12-17 14:52:59

去伪存真,何惧放之四海;是非论证,理应直面阳光。

这段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持,正是出自《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的赵世炎之口。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和周恩来等人一起创建了中共旅欧支部,并领导了上海三次工人大罢工,成为当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1927年7月2日,因为叛徒出卖,赵世炎不幸在上海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毫无惧色,始终不肯透露半点隐秘。

于是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反动派决定将他处死,以威慑共产党人,但赵世炎岿然不动,心志犹坚。

7月19日,他被押赴刑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赵世炎依旧高呼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共产主义万岁!打倒新军阀蒋介石!工农兵联合起来!”

为了革命、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赵世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6岁,何其年轻?

他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也将为国为民和奋发拼搏的精神传给了后代,他是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当之无愧的革命英雄。

少年壮志

1901年,赵世炎出生在酉阳县龙潭镇,赵家家世不俗,其父在当地也很有影响了,因此赵世炎开蒙很早,4岁就入了私塾读书。

为了好好培养下一代,赵父特地为他请来了两位名师,一个是留学日本的海归陈德元,另一个则是川大高材生李玉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人一个做过酉阳县令,一个当过黔江县令,不说文采盖世,至少也是学识渊博,还都是接触过先进思想、涉足过政治洪流的进步人士。

在这两位良师耳濡目染的教导下,赵世炎11岁就进入了龙潭高级小学,小小年纪的他不仅接触到了思想启蒙,还生出了一股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1915年,赵世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此时正是新文化运动爆发初期,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在无数青年学生间掀起了一阵时尚潮流,赵世炎也是其中的狂热“粉丝”。

受到《新青年》的鼓动,他随即投身到了这场新文化运动中,并由此结识了李大钊等人,他们亦师亦友,思想共鸣,李大钊更是对他另眼相看:

“世炎脑子快,很多问题对我很有启发”。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赵世炎参与主编了一些进步刊物,比如《少年》半月刊和《工读》半月刊等等,借用文字力量来宣传反帝反封建。

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在这些刊物上连续发文,探讨当今青年的思想状态,并揭露封建制度、封建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思想荼毒。

除此之外,他们还公开批评当今社会上出现的弊病,主张实行社会主义,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赵世炎在李大钊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少年学会,积极投身到五四爱国运动中,组织领导师大附中同学一起高举爱国旗帜,同其他学校师生一起参加游行示威。

当时天津也掀起了一阵学生运动高潮,领头者正是周恩来,那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却不想短短几个月后,他们就成了最亲密无间的同道中人。

而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赵世炎,也和当时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想去看看更为广袤的世界和探索更为先进的思想,来寻找一条最适合改造中国的救亡之路。

于是在1920年5月,赵世炎踏上了赴法留学的道路,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勤工俭学,生活很艰苦,他们白天要工作,只要到晚上才有看过看书学习。

那段生活对赵世炎等人来说,无疑是非常难熬的,尤其是期间还经历了母亲病故的悲痛,但他仍旧将这种苦痛剥离在思想之外,沉下来心坚持学习,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外号叫“黄昏之贼”,来纪念这段苦中作乐的生活。

旅法期间,赵世炎一边进工厂挣钱,一边给工人做思想运动,以期帮助他们解除不平等合约,拿回属于自己的人权。

当时留学生内有两个派别,一派是以蔡和森为代表的“蒙达尼”派,主张由国内政府提供经费解决入学问题;另一派则是以赵世炎代表的勤工派,即字面意义上的以工换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及学业经费。

原本两派之间还在游移不定,但没过多久,赵世炎就决定完全支持蔡和森,这倒不是因为他赞同蔡和森一派的思想,而是他认为分裂只会让他们走向失败,只有团结才能让留学生面临的入学问题得以解决。

毕竟一根筷子好折断,一把筷子却折不断,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什么能比得上团结呢?

因此在1921年春,赵世炎、张申府、周恩来等人,一起成立了留法共产主义小组,而他们也成为了最早的一批党员。

1922年,国内军阀持续混战,工人罢工运动此起彼伏,远在法国的这些爱国青年们也没有停下抗争的脚步,赵世炎和周恩来等人经过商讨后,决定将组织更名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由赵世炎书记,他也由此走上了革命之路。

投身革命

1924年,赵世炎响应党的号召,回国进行革命,为此化名“施英”,来协助李大钊工作,先后任中共北方区执委会宣传部部长、工运动委员会主任等职,同北方各省做斗争。

在秘密的工作环境中,赵世炎才华横溢,开会时能用英、法、俄三国语言给外国朋友做翻译,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会议时,发现被人跟踪,几次三番都甩不掉人,正当他为此发愁时,迎面走来了一个和自己穿衣打扮被无二致的青年。

对方还特地让他躲起来,由他来对付特务,凑近一看,赵世炎才发现对方竟然是女扮男装的夏之栩。

当时赵世炎十分好奇夏之栩怎么会知道他被特务跟踪,但她只是笑而不答,直到后来两人成为夫妻,他才知道夏之栩早就看上了他,对于心上人的行踪,陷入爱情的姑娘总是会过分关注的。

1925年,上海日商资本家故意关闭工厂,停发工人工资,导致大量工人生活陷入窘迫,其中工人顾正红带领群众冲进工厂和资本家论理,要求对方立即复工,并结清所有工资。

谁知对方非但不答应,还开枪射击,致使顾正红死亡之余,还打伤工人10余人,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随后两千多的上海工人和学生自发在租界内举行游行示威,进行演讲,揭露帝国主义枪杀工人的罪行,租界当局不仅没有出面安抚,反而大肆拘捕爱国学生,这一无耻的行径激怒了数以万计的群众,以至于他们高呼:

“上海是中国人的上海!打倒帝国主义!收回外国租界!”

巨大的声讨中,英国捕头爱伏生竟然调集警力,公然开枪屠杀手无寸铁的群众,打死13人、重伤数十人、逮捕15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这桩惨案随即传遍全国,无数有志之士纷纷加入其中,声援上海人民的斗争。

赵世炎更是先后组织和发动了天津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天津海员大罢工和赵各庄矿工人大罢工,使北方地区的声援活动与群众斗争连成一片,也让“施英”这个名字响彻大江南北。

1926年,北伐大军顺利攻克武汉,见状,上海党组织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并由赵世炎担任总指挥,但出于各种原因,前后两次武装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

1927年3月21日,赵世炎和周恩来、陈独秀等人的共同努力,最终成功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

他和周恩来通力合作,默契指挥,带领着150人向直鲁联军发起冲击,经过长达30多个小时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成功占领上海。

这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也为北伐在江浙战场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没过多久,蒋介石就背弃了革命,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对原本的盟友举起了屠刀,上海陷入了白色恐怖中,我党的地下组织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但为了革命的胜利,赵世炎还是不顾危险,在同年5月来到上海指挥工作,可这一去就再未回来过。

壮烈牺牲

“四·一二政变”后,第一个噩耗传来的就是陈延年的死讯。

他是陈独秀的儿子,一开始被捕入狱时,陈延年的身份并未被人认出,党中央决定花钱赎人,结果问题就出现在了这里。

陈延年写信给父亲好友汪孟邹,对方心急如焚就找到了胡适帮忙,就像葫芦娃救爷爷一样,胡适不明内情,随后请吴稚晖出面营救陈延年。

殊不知对方转手就把陈延年给卖了,7月4日,陈延年壮烈牺牲,时年29岁。

和陈延年一起被捕的,还有当时的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的韩步先,此人非但没有骨气,还极其可耻的卖友求荣,将赵世炎供了出来,表示愿意协助抓捕施英。

1927年7月2日,在韩步先的出卖下,赵世炎在家被捕。

一开始他临危不惧,给自己编了一个假身份,声称是来上海做生意的商人,几次审讯下来,赵世炎始终口供一致,就连敌人都有点怀疑人生了。

1927年7月19日,赵世炎被乱刀砍死,牺牲时才26岁,如此年轻又何其短暂?他的一生如同流星般绚丽,偏偏匆匆寥落,令人感伤。

赵世炎牺牲的7个月后,妻子夏之栩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这是赵世炎的遗腹子,作为他最亲密的战友,周恩来为其取名为赵施格,希望他能继承父亲“施英”的品格。

为了保护革命遗孤,党中央决定让夏之栩带着两个孩子去苏联留学,令人惋惜的是,长子赵令超因病夭折,死在了异国他乡,这给夏之栩和赵施格都带来极大的打击。

哥哥的去世让赵施格大受打击,他为此刻苦学习,努力上进,十分渴望能变成一个优秀的人,这样才会让像哥哥一样的人,能少受生活的苦。

大学毕业后,赵施格回到国内继承父志,起初因为中文不好,他几乎寸步难行,所幸赵施格善于学习,经过几个月的恶补,很快就能够实现日常交流,甚至为了锻炼自己,还像赵世炎那样,主动跑到基层工厂工作。

除了儿子继承了赵世炎的革命理想,他的外甥也深受家庭感染,少年革命,一路干到了总理位置,他就是赵世炎妹妹赵君陶的儿子——李鹏。

虽然赵世炎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那年,但他的精神却是代代相传,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怀念这群熠熠生辉的中国少年。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唤醒国民、为国牺牲,才让中国有了希望。

0 阅读:23

静待花开时候

简介:静待花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