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说九,天长地久

秦朔朋友圈 2024-10-11 08:55:37

头图由豆包生成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节,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最尊,有长久长寿之意。

秋季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寓意深远,历代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重阳经典诗作,作于大历二年(767年)的夔州。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述登高见闻,后四句写登高所感;前四句紧扣秋天之景,后四句讲述身世遭遇;前四句描绘江边的空旷寂寥,后四句抒发穷困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前四句写近景,后四句述远景。全诗语言精练,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的诗歌,语言声律已达圆通之境。

2024年10月11日又逢重阳,毛泽东的这首《采桑子·重阳》恰恰是作于1929年10月11日,距今已有95年。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恰似天空海阔,气度恢宏。

自古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无论是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还是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无论是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还是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或孤寂清冷,或凄怆痛楚,或抑郁苦闷,或万端感慨。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却不着古人“悲秋”之气,而以诗境、豪情、气概和情操,独树一帜。

“人生易老天难老”极富哲学意境,“人生易老”感叹的是韶光易逝,说的是有尽,说的是短促;“天难老”感叹的是天长地久,说的是无穷,说的是长久。

天地人间,一快一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生命何其短暂,怎能让年华付流水?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今又重阳,岁岁重阳,看似不变,实不相同:如今又逢重阳,别有一番风光。

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写出了秋天的个性,也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寥廓江天万里霜”,大笔挥洒,空阔深远,这也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形象化说明。

黄花吐香是近景,江天寥廓是远景,一近一远,前后呼应,一幅秋色万里、生机盎然的动人画境,映入眼帘,格调高昂,意境开阔,余韵悠扬。

“重阳节”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魏晋时期,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晋代文人陶渊明曾在《九日闲居》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陶渊明在此同时提到菊花和酒。从此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便有了赏菊、饮酒的生命习俗。

唐朝时期,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列为“三令节”之一。从此,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此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朝时期,重阳节变得更加热闹起来,《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期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曾记载南宋宫廷重阳的繁荣景象。

明清时期,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在民间,风俗越来越盛行,有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的重阳习俗,有着“解除凶秽,以招吉祥”的寓意。

1989年,我国政府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2012年12月28日,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代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现代重阳节的重要主题之一。

九,最早见于甲骨文,“九”者,数之大也。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重阳九九,龙年的第一个九九。九是个吉祥数,古代皇帝以九为尊。据说故宫有房九九九九间。天高称之为九重天,地阔称之为九州,民间百姓尊久,拜神祈福,平安久久!

《周易》爻辞重用“九”和“六”,那是因为“九”是奇数,代表阳爻,“六”是偶数代表阴爻;“九”是老阳,“六”是老阴。

六府三事,谓之九功。六府孔修,三辰贞观。九区克咸,宴歌以咏。九五之尊,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通久,意为长久。

九是一个很有魅力的数字,古代有九州、九域、九区、九宫。农历九月为玄叫玄月,九月秋菊开称菊月,九月还称之为贯月、积末、季商、长月、咏月、朽月、剥月、无射、晚秋。正可谓:丹枫欲变,黄菊初开,九月金风无限爽。

《周易》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故有“九阳启泰”的吉祥语。古有“羿射九日”为民除害;唐有《九世同居》家和万事兴;今有《九色鹿》教人感恩。

九九重阳,赏菊赋诗,登高观景;九朝洛阳,牡丹花香,古今传奇;九华山高,雄峰叠起,九寨沟奇,波光绚丽;九重春色碧桃花,天地人和九如图,九龙壁巧夺造化,九成宫妙笔生花。

中国文化常常以“九”为限,天有九重,月有九道,水有九渊,地有九幽。故古人有“天有九星,地有九宫,人有九紫离火大运”的说法。

“九”的民谚更是朗朗上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大吉大利曰九贡,赐福论功曰九锡,寓意幸福曰九穗,吉祥如意曰九光,图案优美曰九章。

《黄帝内经》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和“九”一头一尾,是天地之间最为重要的两个数字。

在古人看来,“九”既是“终”,又是“无限”之始。故李白有诗“疑是银河落九天”,王涯有诗“二月春风遍柳条,九天仙乐奏云韶”。九天、九泉、九霄、九幽都是用“九”来表示无限高远、深不可测。

古人既有对“一”的崇拜,也有对“九”的崇拜;对“一”的崇拜是出于原始混一的观念,对“九”的崇拜则是执其另一端,有着更丰富的精神投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表示多,“九”则表示极多;我们熟知的“韦编三绝”“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说的都是多数而不是实数。

古人有对“三”推崇,相比于“三”,古人对“九”更为偏好,往往愿意以“九”来表明数量极多,以夸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如九曲黄河、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鼎一言、九九归一、九流三教、九泉之下、九霄云外、九死不悔、九五之尊、九变十化、九州四海、九牛一毫、九天揽月、九曲回肠、九流人物、九九归原、九流百家、九仞一篑、九故十亲、九合一匡、九死未悔、九春三秋、九转丹成、九鼎一言、九死余生、九流十家、九儒十丐、九转功成、九战九胜等成语,其中的“九”都是“极多”之意。除此之外,“九”还有着谐音“久”的寓意,从而更受到古人的喜爱。

在中国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