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近年来,随着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的战略威胁”,在科技、贸易和舆论等多个领域对中国施加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多次将中国企业添加到制裁名单上,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加剧了中美经贸合作关系的紧张。但关键的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激烈对抗之后,中国并未被打倒,反而在朝着自主创新和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宣布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的同一天,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明确表示,美国并不打算与中国“脱钩”,也不会迫使亚太地区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她强调,这样的行为将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耶伦的这番表态与美国实际采取的行动存在显著的不一致。美国一方面宣称不会与中国“解耦”,另一方面却不断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企业进行打压,表面上的目的是为了“去风险化”,而实际上则显现出美国在有利自身的领域愿意合作,在半导体等高附加值产业上则施展各种策略来阻碍中国产业的进步。
面对这一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应对策略需要更加审慎而坚定。虽然中美之间在科技与经贸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但这同时也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国内市场潜力以及国际合作策略的一次重要考验。在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同时,中国必须确保外国企业在华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与规范性,以此维护国内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在最新的政策表态中,耶伦坚决反对将亚太地区置于对峙的前线。去年,尽管拜登领导的政府设立了“印太经济框架”,明显旨在将亚太国家纳入对华经济牵制的轨道,其动机在于摆布这些国家成为对抗中国的棋子。不过,由于这些国家普遍对卷入大国的地缘政治角力保持反感,加之美国未能提供足够的经济利益,该经济框架已名不副实。在美国影响力相对衰减与中国影响力上升的当下,区域内国家感到更有主张权利的底气。因此,耶伦的声明似乎更多地是在给美国寻找一个面对现实的退场机会,而非让区域国家遭遇孤立。最近,耶伦与中美两国高层的积极互动,显露出两国关系的某种程度缓和。在此背景下,美国应保持与中国的良性互动,避免任何小动作破坏建立起来的合作对话氛围,否则之前的外交努力将付诸东流,这无疑是对中美关系的不负责任之举。当然,即便是在两国关系温和的表面之下,我们也不应对美国抱有过高期待,因为它未必会放弃对我国的遏制与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