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孕穗期高产管理技术要点
小麦孕穗期(4月中旬至抽穗前)是决定穗粒数和粒重的关键阶段,需通过水肥精准调控、病虫害防控及抗逆管理实现高产。以下是综合管理方案:

一、水肥管理:保根护叶,促穗大粒多
科学灌溉
浇水条件:土壤表层5厘米干燥发白或0-20厘米土层含水量<65%时,立即灌溉(亩灌水量30-40方),避免干旱导致小花退化。
渍涝防控:雨后及时疏通沟渠,确保田间无积水,防止根系缺氧腐烂。
精准施肥
补施氮肥:返青拔节期未追肥的田块,孕穗期亩施尿素5-7公斤;脱肥田(叶色淡、群体小)增施尿素3-5公斤+氯化钾3公斤,促进幼穗分化。
叶面补肥:结合病虫害防治,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0.5%尿素溶液,连喷2-3次,间隔7天,提高叶片光合能力。

二、病虫害防治:关键期阻断病虫蔓延
重点病害防控
条锈病/白粉病:选用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20-30毫升/亩,或丙硫菌唑·戊唑醇复配剂,连喷2次。
赤霉病:抽穗前喷施氰烯菌酯或戊唑醇,若遇阴雨需在雨后补喷。
虫害综合防治
蚜虫/吸浆虫:5%高氯·吡虫啉乳油50毫升/亩,或啶虫脒+噻虫嗪混合喷雾。
地下害虫:结合灌溉撒施毒死蜱颗粒剂,或喷施阿维菌素乳油。
“一喷三防”技术
杀菌剂(戊唑醇)+杀虫剂(吡虫啉)+叶面肥(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防病、防虫、防早衰。

三、抗逆管理:增强抗倒伏与抗寒能力
防倒伏措施
化学调控:旺长田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10%多效唑可湿粉50克/亩,缩短节间长度。
水肥调控:避免拔节期过量施氮,群体密度过大时推迟浇水至抽穗后。
抗寒防冻
冻前防御:寒潮前3天灌溉提高地温,喷施0.5%氯化钙+0.2%芸苔素内酯。
冻后补救:受冻麦田立即追施尿素5公斤/亩,喷施碧护(0.136%赤·吲乙·芸苔)促进恢复。

四、田间精细化管理
中耕松土
孕穗期浅耕5-10厘米,破除板结,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土壤透气性。
除草与拔除杂株
人工拔除节节麦、雀麦等恶性杂草,集中深埋处理。
沙质土麦田及时清除黄叶,喷施腐殖酸+杀菌剂缓解缺素症。

五、气象灾害应对预案
干旱:优先采用滴灌或微喷补水,配合腐殖酸肥(1kg/亩)缓解干旱胁迫。
干热风:抽穗前喷施0.01mg/L芸苔素内酯+0.3%磷酸二氢钾,增强抗干热风能力。
暴雨:雨后立即排水,喷施甲霜灵锰锌预防根腐病。
总结:孕穗期管理核心逻辑
水肥协同:以“浇透不积水、补肥不旺长”为原则,确保穗分化期养分充足。
预防为主:病虫害防治需在显症前启动,避免扩散造成不可逆损失。
动态调整:根据苗情、墒情和天气变化灵活调整方案,如弱苗田增施腐殖酸,旺苗田控水控氮。
通过以上措施,可显著提高小麦成穗率与穗粒数,为高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