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大彬及“时壶”文 | 徐秀棠整编 | 紫砂中华
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阳羡茗壶系・大家》称其所作,“入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他是继供春之后知名度最大和影响最大的人。后人提及他的作品皆赞不绝口,诸如“时壶名远甚,即遐诹绝域犹知之、“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更有人推崇他为“明代良陶让一时”。
时大彬的作品存世的不多,文物鉴赏和紫砂爱好者视“时壶”为圭臬。因为“时壶”在当时和后世的巨大声誉,时大彬活着的时候就有人假冒他的作品,“时壶市纵有人卖,往往赝物非其真”。死后假冒他的就更多,而关于时大彬本人及其作品缺少相应的文字记载,导致“时壶”笼罩上一层扑迷离的色彩。
再看看出土实物,到目前为止出大彬壶共有三把:
江都县丁沟镇曹氏墓出土的大彬款的六角紫砂茶壶。墓葬为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
曹氏墓出土的
大彬款六角方壶
无锡出土的大彬款的“如意纹盖三足圆壶”墓主是明代南京翰林学士华师伊,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卒于家。
无锡出土的大彬款
如意纹盖三足圆壶
另一件是明代户部尚书卢瑞峰(维祯)夫妇合葬墓出土的圆壶,主人卒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
卢瑞峰(维祯)夫妇合葬墓
出土的圆壶
考古研究证明,这三把壶的造型师承宜兴羊角山北宋紫砂窑址出土物,泥的质地大多不纯,杂有浅黄色小颗粒,缺少温润感,工艺水平按今天的标准可以说是简练粗放,而不是精细成熟之作。
专家宋伯胤进一步指出:
就其制法而言:手制,捶片,坚致,兼用打身筒和镶身筒法成型。壶嘴与壶把均用“钻孔塞泥法”粘结成一个整体。
就其造型而言:基本上分六角形和球形两种。有盖、有嘴、有把而无提梁。
有一件器盖,盖上有倒立三足,作却置用,这是仿照青铜器和漆器的传统样式的。
卢氏墓出土鼎足盖圆壶
六角形壶片,每片宽度不十分规整,棱角不明显。六角形壶嘴和五角形壶把,均系切削而成的。
卢氏墓出土鼎足盖圆壶
球形壶的壶身浑圆,底部作圜形的,加上三只锥形足。底部平坦,加上线圈足。虽然作者已经注意到壶嘴,壶身口沿与壶把之间的空间均衡以及在高度上取平,但距离三平的标准尚远。
据实地测度,这三件紫砂壶是:
通高(厘米)口径(厘米)底径(厘米)腹径(厘米)万历三十八年卢氏墓出土物11.07.57.511万历四十四年曹氏墓出土物11.05.78.5六角每边底宽4.5-4.8万历四十七年华氏墓出土物11.38.44.5810.7就其表皮处理与装饰言:表皮均经打磨,惟因泥胚不纯,烧结后就出现“石榴皮”状的表层。壶身光素洁净,没有任何装饰。惟万历四十七年华氏墓中出土的那件紫砂壶的盖面钮周粘有四瓣如意花样。这样的装饰在羊角山和南宋古井的出土物中都看到过。
如意纹壶盖
就其题款言:这三件砂壶的底部和华氏墓出土的砂壶壶把下方腹部,都有用竹刀刻出楷书“大彬”或“时大彬制”。刀笔深重有力,且骨多于肉。“彬”字三撇,卢、华二氏墓出土的起笔轻挑,然后用刀重捺,曹氏墓的则是轻刻成点,题款下均无印章,亦不加署年月或干支,更无堂名及“藏”、“仿”等字样。
卢氏墓出土大彬刻款
华氏墓出土大彬刻款
曹氏墓大彬刻款
因为时大彬活着的时候,就有人模仿“大彬壶”,那末即使是出土的东西,也不一定可靠,但从出土的主人情况看,除江都的那位是平民外,另两位都是有相当身份的官僚,用赝品来随葬似乎不大可能。
这多少令人惊讶,与古籍所描写、形容“时壶”带给我们的印象有相当距离,但出土的实物又真实如此,不容怀疑。
我们认为,越古的茶壶造型、制工、泥色制得越完美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以上很多作品应该承认它们的艺术价值,而它的历史真实性就值得思考了。
顾景舟大师经常说:自时大彬开始,制作紫砂陶的一整套传统技法,已大体上建立,并传承给以后的各代艺人,这应是时大彬最大的功绩。
假,假,假。一家之谈,泥不像。
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看开创者
甭管啥工艺,只要没断代的,肯定是越近的越好,特别是紫砂壶,顾老的才是紫砂500年来第一人!像瓷器也一样,论工艺水平,清三代肯定比前朝好,但有些像釉色的配料失传就没法对比了!
很好的教材,同学们,请认真学习吧。
这些壶从明古墓出土但未必就是时大彬的原创作品。现在的一般师傅都可以做的比这些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