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53岁TVB演员考公上岸”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当网友还沉浸在对“北大硕士公务员”的惊叹中时,当事人马浚伟以他一贯的务实作风,翻出两年前的采访报道亲自辟谣。
这场由公众认知偏差引发的误会,意外揭开了一位香港艺人不为人知的人生下半场。
被误读的“公职”真相在警务处长萧泽颐的退休检阅仪式上,马浚伟的现身引发关注,网友将他的公职身份与内地语境下的“考公”直接挂钩,却忽略了香港特殊的公职体系。
康文署剧场发展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实则属于非公务员性质的公共职务,没有薪酬与编制,完全以义工形式服务社会。
这种制度设计源自香港独特的公共服务体系,根据《香港基本法》,公职人员涵盖范围远广于公务员,包括各类咨询委员会成员、法定机构成员等。
这些岗位往往需要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贡献智慧,与内地通过统一考试录用的公务员体系存在本质区别。
马浚伟在澄清中特别强调:“我是纯义工。”这句话背后,折射出香港社会对公共事务参与的传统。
据香港民政事务总署数据显示,目前全港有超过500个咨询及法定组织,约75%成员来自非官方背景,这种官民共治的模式,正是香港保持社会活力的重要机制。
关于学历的误传,源于公众对继续教育体系的认知偏差。
2018年,马浚伟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修读的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本质上属于专业进修项目。
他本人多次澄清:“我没有本科学历,能入读是校方特别考虑了我的社会阅历。”
这种教育机会的开放性,恰恰体现了内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创新。
北大EMBA项目负责人曾表示,该课程注重学员的实践经验与管理能力,部分优秀从业者可经严格审核破格录取。
马浚伟的案例,正是终身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
面对外界赋予的“学霸”标签,他始终保持清醒:“课程结束获得的是结业证书,不是硕士学位。”这种坦诚,在充斥人设包装的娱乐圈显得尤为可贵。
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言:“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不是为了一张文凭。”
在康文署的新角色中,马浚伟主要负责推动剧场发展,这与他30年的演艺经历形成奇妙联结:既是对专业领域的深耕,也是从台前到幕后的蜕变。
他提出“香港剧场国际化”的构想,计划通过建立海外巡演机制,让本土戏剧走向世界。
这种转型并非偶然,早在2012年主演舞台剧《偶然·徐志摩》时,他就开始关注戏剧生态。
疫情期间牵头制作线上音乐会,尝试突破传统演出模式,如今以官方身份推动行业发展,可谓水到渠成。
对于公职工作,他有着清晰的定位:“我的价值在于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这种务实态度,恰是香港咨询制度的设计精髓——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据康文署年报显示,剧场发展委员会成立以来,已促成12个国际联合制作项目,引进海外投资超3000万港元。
清醒行走娱乐圈的生存智慧在TVB黄金年代,马浚伟创造过多个经典角色:《鹿鼎记》里英气逼人的康熙、《洛神》中风度翩翩的曹植、《金牌冰人》中诙谐机智的全家福。
但比演技更难得的,是他始终清醒的自我认知!
当同辈艺人热衷北上发展时,他选择在香港浸会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当流量明星沉迷社交媒体时,他默默考取咖啡师执照、急救导师资格。
这份“不合时宜”的沉淀,在知天命之年开出意外之花:公职身份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反而让他获得更多元的发展机会。
面对年龄焦虑,他的回答颇具哲理:“53岁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种态度与香港资深艺人的集体特质不谋而合。
从汪明荃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到马浚伟参与公职,展现着港星群体独特的社会责任感。
这场乌龙事件,恰是两地制度差异的生动注脚。
在内地语境中,“考公上岸”承载着特定的社会期待,而香港的多元参与机制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网友的热情误读,既是对正能量的渴求,也暴露了对香港社会认知的盲区。
更深层看,公众对“明星+公务员”组合的兴奋,折射出对德艺双馨艺人的期待。
当马浚伟用“纯义工”定义自己的公职身份时,实际上树立了明星参与社会事务的新范式——不以头衔牟利,而以专业回馈社会。
在这个人设易碎的时代,马浚伟的“反人设”生存哲学值得深思,从坦然面对学历到澄清公职性质,他始终保持着与流量的安全距离。
这种清醒,或许正是他历经娱乐圈沉浮30年依然从容的秘诀。
结语:
当舆论场上的喧嚣逐渐散去,马浚伟的故事留下更多启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标签堆砌,而在于清醒的自我认知与社会担当。
从“最帅康熙”到公职义工,这条非典型道路上的每个脚印,都在诠释着何为真正的“上岸”——不是踏上世俗定义的彼岸,而是在服务社会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正如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自书条幅:“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或许就是这位“非典型公务员”留给时代的最佳注脚。
图源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