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挖出波斯王子墓碑,碑文很重口味,学者:幸好唐朝人看不懂

恒进观点 2024-12-06 15:33:47

考古学家揭开了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一座唐朝官员的墓葬重见天日。

这座墓中出土了两座墓志铭,其中一块已经难以辨认,而另一块则清晰地显示这是大唐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苏谅与他的妻子马氏的合葬之地。

这两块墓志铭不仅记载了墓主的身份信息,还揭示了他们不同寻常的文化背景。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块可以辨认的墓志铭上刻有汉文和巴列维文两种文字。

经过学者们的释读,汉文部分大约44字,记录了苏谅之妻马氏于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亡故,享年26岁。

而巴列维文版本却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它描述的是“此王族逝者、左神策军骑兵之长苏谅之女——马昔师之墓”,并祝愿她回归光明神阿胡拉·马兹达的怀抱,在天堂享受平静与安宁。

根据这些线索,学术界推测苏谅及其家族可能并非汉族,而是波斯王族的后裔。

西方学者认为,苏谅的名字可能是萨珊王族名称“Suren”的音译。

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即萨珊波斯帝国在阿拉伯人的攻击下逐渐走向灭亡,波斯王室向唐朝求援未果,最终一些波斯贵族选择在中国定居,这一结论显得更加合理。

实际上,波斯王子卑路斯曾三次赴唐求援,但未能得到实质性的军事援助,最后不得不留在长安,成为唐朝的臣民,并在此建立了自己的社区。

随着波斯移民的到来,他们在长安形成了独特的波斯社区,保留了自己丰富的文化和宗教传统。

拜火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信仰。这种宗教相信世界由光明与黑暗两种力量构成,崇拜光明神阿胡拉·马兹达和他的象征——圣火。

尽管后来拜火教神庙在唐武宗年间受到“灭佛运动”的影响几乎全部关闭,但从苏谅墓志铭的文字来看,这些波斯遗民后裔仍然坚守着他们的信仰。

最令人惊讶的是,从两种文字的碑文中解读出的信息:马氏既是苏谅的女儿也是其妻子。

起初,中国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碑文上的错误。然而,熟悉波斯历史的日本学者伊藤义教提出,按照拜火教习俗,马氏很可能确实是苏谅的女儿兼妻子。

在拜火教中存在一种称为“圣婚”的习俗,鼓励近亲之间结婚以保持血统的纯洁性。

历史上,包括萨珊波斯诸帝王在内的多位统治者都实行过近亲婚姻。例如,《北史》中就有“(波斯)多以姊妹为妻妾,自余婚合”的记载。

因此,即使在唐朝生活了近200年,长安的波斯王族后裔可能依然保持着内部血亲联姻的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在崇尚礼教的唐朝,父女等近亲婚配是极端严重的罪名之一,被称为“内乱”。

为了掩饰这一事实,波斯后裔们精心设计了双语墓志铭。

由于很少有人能读懂巴列维文,这种方式既尊重了自身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又遵守了所在国家的社会规则。

苏谅必须感到庆幸,幸亏唐朝皇帝不懂波斯文,否则他可能会面临流放或更严重的惩罚。

苏谅墓志铭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

它展示了波斯移民如何在异国他乡生存,并巧妙地调和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

此外,这也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融与互动。虽然来自遥远的西亚,但这些波斯移民在长安建立起了新的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当地社会。

同时,他们也带来了独特的艺术、宗教和风俗习惯,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遗产。

2 阅读:246

恒进观点

简介:探寻历史的足迹,发现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