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在长白山!
在长白山执行任务的风风雨雨,虽历经艰辛,但那在柳毛河子装运木材的情趣,却令人难以忘怀。
那是在1981年冬至1982年初,我带领部分战友到柳毛河子林场,执行装运木材任务。所谓柳毛河子,就是一条山间溪沟,那溪沟两边和山坳里,生长着成片的柳毛树,即如今在花市里见到的那种插花柳,银色的花蕊缀满枝头,甚为壮观。如雪霁天朗,我们站在山坡上,还能看到美丽的长白天池。
我和战友们来到海拔两千多米的塔河山上,住在林场废弃的工棚里。工棚的墙壁是用两层板皮夹锯末做成的,因年久失修,墙壁已失去保温功能。我们睡的炕,是用土和片石垒成的。晚间上半夜热,下半夜凉,早上起来,被子的另一头已冻结在墙壁上,炕前摆放的大头鞋也粘连在地上。
山上没有电,黑夜只有烛光相伴;没有水,战友们只好用脸盆将雪端来,倒进大铁锅中烧化后再洗漱;炊事员做饭、烧汤、烧开水等,要到几百米下的山涧,刨取冰块扛上山来融化饮用……
这些都算不了什么,最让人头疼的还是蔬菜,全是清一色的冻菜,冻白菜打主力,按现在的标准,冻白菜有毒是不能吃的;其次还有冻萝卜、冻豆腐、冻肉,吃得战友们个个没胃口。为了调剂生活,有的战友按照林场老师傅的指点,学做套雪兔打牙祭。
原来长白雪兔有三个弱点:一是懒得储存食物,哪怕风雪交加,也得各自出去寻找残草败叶充饥;二是出外觅食后必定原路返回;三是被套住后只向前窜,不知后退,结果越想逃脱,套的越紧。
正是因为有了上述三个弱点,才有了人们精心设计的圈套,才给长白雪兔带来了厄运。
说起套雪兔,也并非易事,其中的奥妙,还需在实践中领略。首先,要学会识别雪兔的脚印,了解其运动规律和生活习性、特点;其次要把握时机,必须选择在大雪过后,且雪停风静之时,只有此时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才是其最新足迹;再次,要认真辨析雪地上留下的脚印,分清雪兔是否已返回洞穴,方能确定可否下套子;最后,还要掌握下套子的技巧,套子是用细钢丝做的活动套,其套子圈径的大小,固定的位置、方向、角度、高低等都有讲究,否则是套不住雪兔的。等到雪霁放晴,茫茫雪原上就留下了一串串雪兔觅食的足迹。此时,正是我们下套子的大好时机。于是,战友们便寻着雪兔的脚印,把事先备好的钢丝套一端,牢牢地固定在雪兔觅食途中的小树上,上演着新版的“守株待兔”,期盼着雪兔能进入我们精心布下的圈套。由于没有经验,也缺乏技巧,开出几次,收获甚微,偶尔套住一只,大家也是如获至宝。但战友们并不气馁,经过不断总结、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收获,有时还能得到一只活蹦乱跳的雪兔,把它养在工棚里,也给雪山工棚增添了几分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