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SA)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听到这个名词,都觉得十分茫然,但一提到心梗、中风等疾病时,便会恍然大悟。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导致的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目前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
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下简称“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物理表现。
健康的血管具有“韧、滑、顺”三个特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里的脂肪、胆固醇及其他物质便会在血管壁上积聚沉着,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的形成不仅会导致血管狭窄,减少血液流动,增加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的风险,一旦破裂,还会像“不定时炸弹”一样飘荡在血管中,随时可能引发血栓,给患者带来生命威胁。
01
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完全消退!
一直以来,动脉粥样硬化都被认为是一种进展性、不可逆转的疾病。然而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的研究发现,早期干预具有完全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能性。
(论文截图)
来自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CNIC)的研究团队利用多区域三维血管超声成像技术(根据左右颈动脉和股动脉四个探索部位中每个部位的斑块体积总和计算整体斑块体积),对3471名年龄在40~55岁之间的受试者展开了为期6年的随访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6年间,有32.7%的受试者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他们的整体斑块体积(global plaque volume)增加超过100%。
然而令研究团队感到惊讶的是,还有8%的人检测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这一重要发现打破了动脉粥样硬化不可逆转的固有认知。
研究人员表示,与动脉粥样硬化保持稳定或退行者相比,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者主要为男性、老年人和吸烟者,且进展者的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收缩压(SBP)水平较高。
在确定主要风险因素时,研究人员发现,年龄较大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最强预测因子,随后分别是LDL-C水平高、男性、吸烟和收缩压水平升高。
而不吸烟、女性(或和雌激素对血管的保护作用相关)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水平低是动脉粥样硬化退行的最强预测因子。
这意味着及时干预生活习惯或消除风险因素,或有助于帮助消除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不过,研究人员也发现,只有斑块体积小于126.5㎜³的参与者,才能在6年随访后实现斑块消退。他们认为这一发现是合理的,在经历了纤维化和钙化后,动脉粥样硬化晚期阶段发现的较大斑块并不容易消退。
因此,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工作有必要从生命早期开始。
02
满足4个条件,“斑块”或可完全消退
1. 尽早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控制
上述研究提到实现斑块消退的受试者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动脉斑块总体积小于126.5mm³,另一个是动脉血管还没有出现钙化问题。
这些条件通常要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才能满足。
因此要实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消退,尽早干预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控制相关风险因素,如血压、血脂和不良生活习惯,我们可以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甚至逆转其过程。
2. 积极控制血脂和血压水平
血脂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之一,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升高。
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建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为低危的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3.4mmol/L以下;理想控制水平应低于2.6mmol/L。
而血压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另一个风险因素。一旦收缩压超过120mmHg,舒张压超过80mmHg,就应引起重视并及时干预。
3. 定期监测纤维蛋白原水平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合成,参与凝血、止血过程的重要蛋白质。在该研究中,纤维蛋白原水平低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的关键因素之一。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与多种因素相关。它可能与年龄、季节和运动等生理因素有关,同时也可能与急性感染、肿瘤和静脉血栓等病理因素有关。
因此,建议定期监测纤维蛋白原水平,如若超出2-4g/L的正常范围,应及时找出原因进行调理。
4.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在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的预测因子中,不吸烟是最强的预测因子之一。
烟草中所含的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成分容易损伤血管内皮,诱发动脉斑块形成。
因此,保持不吸烟的好习惯或积极戒烟对于保护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不吸烟外,积极锻炼、饮酒有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饮食等健康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