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绛县横水镇“风水村”被一声声爆炸打破宁静。一群盗墓贼在麦田里打了9个盗洞,盗走大批珍贵宝物,却在无意间敲开了两千多年前神秘古国尘封的大门。
这个“风水村”正是横北村。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但实际上,这村子北倚绛山,南望中条,中淌涑水,背风,向阳,近水,妥妥的集风水大成,有点“龙脉”的意思。
因为优越的地理环境,这里既是理想的居住地,也是难得的墓葬区,正因为此,一群盗墓贼也盯上了掩埋在层层黄土之下的古人宝藏。
2004年4月,横北村发生盗墓案,村民发现后层层上报,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被盗墓贼破坏得千疮百孔的千年大墓。这也就是被后来人标号为3号的大墓。
在3号墓盗洞中,人们发现了盗墓贼尚未运走的青铜鼎以及玉器,据此推断,这黄土下的墓葬,规格很高,很可能是国君一级。
经运城市、绛县两级文物部门探测,这里有一片西周墓葬群,其中不乏大型墓葬。
2004年10月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和绛县文物旅游局组成了联合考古勘探队,开始了三年多时间的抢救式发掘工作。3年多时间内,考古发掘面积35000平方米,发掘墓葬1326座。
墓葬中出土了铜、陶、蚌、贝、漆、玉以及织品等文物14000多件套,文物等级之高、价值之重大、数量之众多,令人叹为观止。此考古项目被列入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6年,该项发掘工作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一个神秘古国的面纱被缓缓揭开。
这里是倗国。能得出这样的推断,墓葬群中的1号、2号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号和2号墓葬的年代应为西周中期的穆王时期或略晚。面积都达到了30平方米,深度在15米左右,且带有25米左右的斜坡式墓道。一号墓中,有一位仰身平躺、嘴中含玉的女性长眠,她不仅随葬了5鼎5簋等共25件高等级的青铜器,身边还有项饰和玉组佩等玉器陪伴。
这些高贵的青铜器中8件有铭文。一铜鼎内腹刻有“倗伯乍毕姬宝旅鼎”,这说的是“倗伯为毕姬做的礼器”。文字证明,女墓主名叫毕姬,她是倗伯夫人,倗伯为倗国国君,毕姬是国君夫人。
而倗伯,正睡在2号墓,他面部朝下趴在里面,全身饰有玉覆面、玉串饰、玉璧、玉柄形器等,随葬3个鼎、1个簋等,加上其他器物,总共16件的青铜礼器,其中也是8件有铭文,写着“倗伯□(注:该字破损不能辨认)作宝鼎……其万年永用”。意思是:倗伯自己做了宝鼎,千秋万岁用下去。倗伯的殉人比夫人多一个。可惜的是,倗伯的名字恰是铭文中被锈蚀的那个字,倗伯到底是谁,无法知道了。
倗伯夫人与倗伯相伴而眠,但明眼人一眼就知道,倗伯夫人的随葬品远远比丈夫要高,这只是因为倗伯疼爱老婆吗?
其实,这在当年礼制严谨的西周不可能发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只可能是因为倗伯夫人的身份,高于倗伯。而能有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可能就是倗伯夫人的娘家势力。
考古人推测,毕姬的“姬”是姓,周天子姓姬,毕姬应是周天子之女或王族之女,婚配倗伯算是下嫁,自然比倗伯高贵。这个推测还有例证,那就是毕姬墓中还出土了周王室宰相送给她的青铜鼎。
既然已挖出了国君与国君夫人的墓地,那这个倗国是哪一国呢?
学者们翻遍了史书,也没有找到倗国。但在众多青铜文物中,这个国家却有实实在在存在的痕迹。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曾从香港购置回一件西周铜鼎,该鼎有这样的铭文:“晋侯令□(该字破损不能辨认)追于倗,休又禽”,翻译是:晋国的军队追杀敌人,到了倗国边境时停了。
为什么要在“倗”停止追击?以前人们莫名其妙,而倗国墓地的发现,恰恰印证了倗国与晋国之间有着相对独立的关系。
此外,现世的还有“倗仲鼎”、“倗伯簋”、“倗卣”、“倗尊”等等,而“倗季凤鸟大尊”的铭文刻有“倗季乍祖考宝尊彝”,更是显示倗国商周时已存在。
根据文物与各种史书中的蛛丝马迹推测,学者们认为,倗国应在晋国的南面,隔着绛山,面积不大,很可能是个周初被重封的异姓伯爵小国。
《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说明晋国初居深山,与戎狄毗邻。那么与晋国隔山为邻的倗国是不是戎狄呢?
这一点,学者们也找到了种种证据。
其一就是不同于西周的葬俗。 国君与夫人墓有殉人、殉狗等,呈现出殷商风格兼草原民族风格,男性俯身葬,女性仰面葬;墓穴东西方向,且男性面向西方。
其二,分子人类学家在其墓葬中发现了多具尸体遗骸,经过DNA检测,已经确认该墓葬的贵族属于Q单倍群,不同于中原人,与后来的突厥人更加接近,也可以说是一种黄白混血的人种。
再结合墓中的大量文物铭文,倗国是黄白混血人种组成的归化诸侯小国越发明确。那这个小国最终的命运如何呢?
专家们推测,倗国灭亡时间应该在公元前658年前。当时虞国在倗国的南面,晋国在倗国的北面,此时晋国需要借虞国的路,说明晋国已经和虞国成为邻国,倗国应不存在了。
就这样,因为一处古墓群的发现,一个消失了两千多年的神秘古国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这不得不说考古的魅力。而除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珍贵的玉器,在倗国夫人的墓穴中,还出土了一件无比珍贵的丝织品。
在倗国夫人的墓穴中,考古人员发现椁室北部内壁上有一段鲜红色的带有图案的类似于纺织品的东西露出。
在几千年的古墓中发现织物,这种柔软脆弱的物品与坚硬沉重的青铜器共同穿越岁月长河,这种震撼可谓巨大。
为了做好保护,考古队请来了北京大学的刘绪教授亲临现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曹玮副所长和文物保护室主任杨军昌博士也到现场进行指导。
但因为岁月悠长,这看似是织物,但实际上与墓室的土壤融为一体,是一种特殊的印记。不过,经过重重的努力,最后,人们还是从两层淤土之间提取了总共10平方米的纺织品。
这穿越了三年前岁月来到人们面前的,就是“荒帏”,也是如今所说的棺罩,先秦史籍《周礼》《仪礼》等对它均有记载。可之前,考古人员发掘过大量周代墓葬仍无法确认。此次大面积“荒帏”现身,终于使人们看到了西周时期“荒帏”的“真面目”。
虽然时间久远,但表面上排列整齐的平行线仍旧清晰可见,考古人员认为,这一排排平行线就是刺绣。除这一排排的平行线之外,织品外表面还有非常精美的刺绣图案,依稀可见凤鸟造型等。 荒帷的附近散落着大量的玉、石、蚌质小戈、小圭,可能原来被挂缀在荒帷上或者附属棺饰上。
专家考证,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墓内装饰图案实物。它之所以得以保存,可能是下葬不久,椁室内进水淤土,位于棺椁间的“荒帏”便被封护住了。
倗国虽然早已灭亡,史书上也难以寻找到明确的记载,当黄土之下的千年墓葬,却依旧记录着当年的种种故事,这也算是一种不朽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