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大学生在网上表示,离开家后才发觉,仿佛全世界都阳光明媚,唯独自己的家阴雨连绵,这意味着他们的原生家庭所提供的教育环境欠佳。当他们步入大学,拥有一定自主支配生活的能力后,便察觉到没有父母的干预,凭借自己的能力,生活能够更加美好。
当然,这一前提是我们在中学时期必须勤奋学习,具备足够的素养,方能应对全然陌生的世界。正如网上的一个帖子,一位母亲为初二男生准备的晚餐,竟也能触怒一些人。

从初二起,不少老师认为这是人生的首个转折点,知识难度有所变化,初二要学习物理,初三需接触化学,接下来理科欠佳的学生着实会处于劣势,所以基础知识务必夯实。
家长们能做的有限,许多家长勤勤恳恳地在家准备好每日的晚餐,等待孩子归来享用。有位妈妈在网上晒出了自己初二儿子的每日伙食,其中一顿晚餐竟惹恼了千里之外的陌生人。

看得出这位妈妈十分注重儿子的营养健康,该晚餐有清炖牛肋条、手撕包菜和牛肉粉丝汤。这本是个幸福的时刻,然而却有网友指责道,顿顿吃得这么好,长大后恐怕难以承受艰苦环境。
这着实令当下许多年轻人难以理解。为何总要在孩子幸福快乐的时刻提及吃苦呢?仿佛教育就必须经历吃苦这一环节,如果不吃苦,此人似乎就无法健康地成长。

然而现今互联网发达,我们已见过众多案例,许多孩子自幼未经历多少风雨,例如那位万柳少爷,住在价值上亿的房子里,每天对着齐白石的真迹打篮球,也未见其受过多少苦,但能说这样的孩子未来考不上好大学或找不到好工作吗?
显然,如今的学生已不会被吃苦教育那一套所迷惑,也会认为这种言论实则是两种原生家庭教育方式的对比。有人举例,学生时代本就颇为辛苦,若换算成家长的上班时间,早上不到5点就得起床,晚上10点多晚自习下课,比加班还疲惫。

回家后家长还要刻意给他们制造些苦头,身处这样的环境,任谁都会崩溃吧?知识做顿晚餐犒劳学习一天的孩子,有什么问题?

实际上,许多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缺乏逻辑的。比如,让学生在幸福舒适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其效率原本可以更高,却非要让他们去吃苦。此前,笔者看到有一个刚上小学的男孩,他妈妈竟让他每天坐两个小时公交车上下学。
理由是认为自己孩子过得太舒服,就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了。大家想一想,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坐两个小时公交车会在体力和精神上造成很大的消耗,如果还晕车的话,会头昏脑胀,这样上学怎么可能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呢?这简直是让孩子直接输在了起跑线上。

原生家庭极好或极差的学生,进入大学后这种对比会愈发显著。例如,有些学生自幼父母刻意让他们吃苦,到了大学,他们反而花钱更加毫无节制,缘由便是想极力弥补小时候那个有缺憾的自己。
真正良好的教育方式应当从自身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量身定制,依据自身能力行事,而非想着时而让孩子挨饿、时而让孩子饱食,故意将适合其学习和成长的环境扰乱,如此做法毫无益处,只是应和了网上所说的“没苦硬吃”这四个字。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