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话:成语“魂飞魄散”与大粽子的道家解释

江明月好 2023-01-22 21:11:14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形容受到惊吓的成语,那就是被吓得魂飞魄散。我们听得多了,也就不以为意了,那么魂飞魄散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涉及中国古代道家对于魂魄的观念了。道家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天生道体,人是世界的中心。只有人通过修行可以成仙,人如果放纵自己就会沉沦幽冥成为阴鬼。而人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的前提是魂魄要能正常地在人体里起作用。

我们在读到传统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时候一定对金鳌岛十天君的十绝阵印象深刻,尤其是姚斌的落魂阵差点要了姜子牙的命。当时姚斌就是扎了一个草人,上面点三盏灯代表三魂,下面点七盏灯代表七魄。姚斌就利用落魂阵想要收了姜子牙的三魂七魄,置姜子牙于死地,直接奠定胜局。当然最后姜子牙的一魂一魄被保护了起来,姚斌想尽办法也没能成功。那么到底什么是三魂七魄呢?

按照道家的说法,人有三魂七魄。魂属阳,表现出人的灵智等意识;魄属阴,维持人的身体机能。三魂分别是胎光、爽灵和幽精,三魂内部又可以分为阴阳。胎光是天魂,属阳;幽精是地魂 属阴;爽灵是人魂,阴阳相杂。七魄是维持人的身体机能的,分别是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三魂七魄的说法很多,对它们的描述也各不相同,这里不再详述。我们下面主要看一下《子不语》中关于魂魄的一则记载。

江南南昌县有两个读书人,在南昌的北兰寺一起读书,他们一长一少,相互之间非常友善。年长的读书人回家后因为疾病突然离世,而年少的读书人对此并不知情,还在寺中读书如故。一天天晚少者已经睡下了,长者推门走了进来,坐到床上抚摸着他的后背说:“吾别兄不十日,竟以暴疾亡。今我鬼也,朋友之情不能自割,特来诀别。”少者吓得半死,连话都说不出来。长者安慰少者说“吾欲害兄,岂肯直告?兄慎弗怖。吾之所以来此者,欲以身后相托也。”

长者说话行事与生前无二,于是少者心情稍定,询问长者有什么后事托付。那长者便委托了三件事,一件是七十老母和三十未到的妻子今后的生活委托少者照顾,能够接济米粮;第二件是自己有一些文稿著述希望少者将来能够帮助发表;第三件是自己欠了别人一些债务,希望少者能够代为偿还。少者答应了长者托付的三件事,那长者便要离开,而少者见他言谈举止没有异样,便想留他继续相谈。

他们促膝长谈,长者几次要告别,少者都挽留。但过了一段时间后,长者开始变得呆滞,脸色也变得不好看了。这时少者开始害怕了,于是敦促长者离开。这个时候的长者已经不再讲话了,等到少者害怕得逃离的时候,那长者便一路追逐攻击。少者跑了数里之后,跳过一堵墙摔倒在地才摆脱了长者的攻击,因为长者无法跳墙。天亮后,少者被路人发现救了下来,那长者的家人也赶来把长者抬了回去安葬不提。那么作者袁枚是怎么解释这件事的呢?

袁枚说:“人之魂善而魄恶,人之魂灵而魄愚。其始来也,一灵不泯,魄附魂以行;其既去也,心事既毕,魂一散而魄滞。魂在,则其人也;魂去,则非其人也。世之移尸走影,皆魄为之,惟有道之人为能制魄。”也就是魂是善良的,而魄是凶恶的;魂是有灵智的,魄是愚笨的。魂在人的意识在,魂不在了,人的意识也就不在了。正常情况下魂飞魄散应该是同时发生的,魂离开的时候,魄也应该消散,这个时候就是正常离世了。万一魂离开了而魄不消散,就会发生南昌士人遇到的情况。

《子不语》中记载了许多类似南昌士人的故事,《聊斋志异》中类似的故事也不少,这样的故事都可以用道家魂魄的概念来解释。如果魂暂时不在了,人就是行尸走肉,可能成为昏迷的植物人;如果魂彻底消失了,人就会成为活死人。如果魂不在了,而魄发生了突变,那就会发生南昌士人这样的事儿。如果魂飞了,而魄永不消散,那肉身还会维持下去,还可能会成为盗墓笔记里的大粽子。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