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沐言。
马背民族凭借骁勇善战,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车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在与中原文化的碰撞融合中,成就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这在古陶瓷中也有明显体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西夏时期的陶瓷器物,让它带我们走进大漠中盛放的瑰丽。
西夏是强悍的党项民族建立的王朝,曾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搏战六次,使这位曾征服世界的英雄最终逝于这块土地之上。可以想象这个民族曾有怎样的善战与辉煌。
西夏版图
西夏瓷器作为西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原磁州窑系影响,在其烧制的陶瓷器物中,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创建发展出粗犷质朴,极具党项民族特色的瓷器。它们以纹饰的存在形式承载着党项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呈现出了党项一族粗犷、洒脱的民族审美特征。
西夏中期,其中心窑场灵武窑的烧造逐渐兴盛,西夏中晚期的产品质量、装饰工艺和产量达到顶峰,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北方少数民族瓷窑系列,灵武窑在西夏时期也承担了烧造贡瓷的任务。灵武窑烧制的瓷器品种十分丰富,主要有白瓷、青瓷、褐釉瓷、茶叶末釉瓷、黑瓷和少量紫色釉器物。其中,白瓷是西夏瓷器中数量较多、质量较上乘的产品,其次为黑瓷。
西夏 黑釉划花荷莲纹梅瓶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从已知的完整器和瓷片中我们发现,灵武窑烧制的瓷器有粗、细之分,一些精细白瓷和剔刻花瓷器大抵是为统治者生产的,而一些相对粗糙的瓷器,多为寻常百姓所用。
西夏 灵武窑黑釉剔刻花瓷钵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西夏制瓷工匠们擅长剔刻花工艺,剔刻花也是西夏瓷器常用的装饰手法,这种技法比其他瓷器制作手法工序更多,剔刻的两道工序难度极高,不仅要求工匠熟练掌握制瓷技术,而且要求工匠具有高超的绘画技术。
剔刻工艺中的精炼与利落,配以西北民族的粗犷风格,让剔刻花工艺中的民族特色更加立体饱满。虽说纹饰大多还是沿用了宋代的吉祥纹样图案,但出于此的器物带有明显的西夏民族风格,用此种手法制成的瓷器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深受西夏人民喜爱。
西夏 灵武窑刻花开光牡丹纹瓶 上海博物馆藏
说到纹饰,就不得不提一种植物纹饰——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受唐朝牡丹文化影响,西夏人也将牡丹花视作富贵之花,瓷器上的植物纹样也以牡丹花为主,西夏牡丹纹瓷器既带有中原文化气息,又具有浓郁的本民族色彩,是西夏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西夏 灵武窑黑釉剔花瓶 故宫博物院藏
出于西夏人对器物使用场景偏实用化的需求,灵武窑烧造的器物中多为日常所用,而从器物的设计中我们既能看到它的实用性,又能感受到浓郁的西夏民族特色。拿扁壶来说,就是一件极具“西夏风情”的实用器。西夏时期生产烧造的瓷质扁壶与南北朝、辽、元、明、清时期的扁壶不尽相同,多数西夏扁壶体积偏大,腹部或一面或正反面有圈足,这种造型易于携带,也方便游牧民族盛装奶、酒、水及在草地、马背上放置。
因西夏这个骁勇马背民族的属性,对于扁壶中所盛之物我更倾向于是酒。酒是西夏人祭祀盟誓仪式的必需之物,饮酒,不仅是西夏人的一种物质享受,更在部落间交往和发扬尚武精神上起着难以取代的作用。此外,在《宋史夏国传》里也有记载,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每次举兵前一定要率部下各部族长一起打猎,每当猎获归来,大家下马环坐一起饮酒。可以想象他们从马背上解下西夏扁壶,将美酒倒入杯中,高唱酒歌,一饮而尽,快哉快哉!
西夏 灵武窑褐釉剔刻花瓷扁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无论扁壶中盛装的是水还是酒,它都是西夏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剔刻花手法使米黄色瓷胎与扁壶通体所施黑釉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纹饰线条的苍劲有力,而剔刻的纹样构图饱满,风格粗犷洒脱,虽不同于中原地区瓷器纹饰的优雅细腻,却与党项民族“马背上的民族”的称号十分契合。
夏王朝于1227年被元军所灭,元军采取极端的报复手段,烧掉了王陵,挖掘了祖坟,砸碎所有石碑,毁灭西夏文化,也因党项人有火葬的风俗习惯,很少有坟冢,所以迄今为止出土的西夏瓷数量并不多,西夏瓷中的珍品—剔刻花西夏瓷藏品更少,因此在很多学者和藏家心中都是难得的存在。
西夏 灵武窑剔刻牡丹纹扁壶 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多年前,俱乐部有幸从海外回流一件西夏灵武窑剔刻牡丹纹扁壶,下期我们与您聊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