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2日,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爆炸,能源供应遭到严重破坏。然而,两年过去,事件的真相依然难以揭开,令人费解。
瑞典紧急决定停止调查,计划采取宽松的态度。然而,在此次会议上,中方则积极发声,呼吁实现公开和透明。
“北溪”事件影响深远,但为何真相至今仍未浮出水面?
中方翻出旧账
一周前的安理会会议上,各国代表就“北溪”爆炸事件展开了激烈的博弈和角力。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明确指出,这一事件距今已两年,然而至今未见任何调查结果公布,这种情况极为不合理。
这种蓄意的“人为袭击”行为极其恶劣,严重威胁了全球能源供应和海洋生态环境。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希望有关国家能够与受害方俄罗斯积极沟通与合作,避免将调查问题政治化。
那两年前的北溪爆炸究竟是怎么回事?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阴谋?
北溪爆炸事件
令人费解的是,爆炸发生的时间未免过于巧合。俄乌冲突才刚刚爆发,国际局势已经相当紧张,而“北溪”管道的爆炸更是使局势愈发复杂难测。
“北溪”对俄罗斯至关重要。作为一个能源自给自足的大国,俄罗斯通过“北溪”获得了强有力的外汇收入。
如今,北溪管道遭到蓄意破坏,对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们不仅要应对来自乌克兰的攻击,如今连自身的经济也被他人重创。
作为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爆炸事件的发生地,这两个国家理应承担调查的责任。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作为受害者的俄罗斯却被排除在外。
疑点重重的调查
调查组一成立便迅速展开行动。根据瑞典方面公开的视频显示,北溪管道在水下约八十多米的深处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破口,管道的金属结构已经严重变形。
管道发生的四起事件是由相当于至少一百公斤炸药的强大爆炸力引发的。调查人员在现场还发现了爆炸物的痕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事故是“蓄意破坏”所致。
然而,距离北溪爆炸事件发生已整整两年,幕后真凶仍然成谜。即便联合国介入调查,真相依旧未能公之于众。
更有甚者,主导调查的瑞典和丹麦相继宣布中止调查,在真相尚未公开之际便打算草草了结此事,这不禁让人怀疑是否有幕后黑手在暗中推动这一结果。
负责主要调查的两国今年相继以各种理由宣布结束对“北溪”爆炸事件的调查,甚至将相关资料封存。然而,这一说法引发了多方质疑。
俄方新闻秘书回应表示,丹麦的行为简直荒谬至极。既然已经明确是人为的蓄意破坏,那就不可能做到毫无破绽,必然会留下某些痕迹。然而,他们却不愿意进一步展开调查。
这也引发了各国的广泛猜测,甚至连受害一方俄罗斯也表示,背后可能是美国在推动,并希望能够得到公正的调查。
美国一些政客的言论更是将这一推测推向了顶点。2022年6月中旬,美国海军潜水员借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波罗的海行动”年度演习的掩护,在“北溪”管道上安装了远程遥控炸弹。
随后,挪威海军的飞机投放了一枚声纳浮标,引发爆炸,摧毁了北溪管道的四条线路中的三条。然而,美国官方对此表示否认。
欧洲议员古纳尔·贝克指出,美国出于自身利益有动机进行破坏。毕竟,美国一直以来对德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密切经济关系并不满意,因此为了削弱这种关系,极有可能会采取阴险手段。
其实这件事也没有太多道理可言,毕竟从利益角度出发,自从“北溪”管道爆炸以来,获利最多的显然就是美国。
美国是欧洲的重要盟友,同时也是全球主要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在“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之后,美国在欧洲市场的液化天然气份额显著提升。
美国的天然气使用成本仅为欧洲的八分之一左右,受低成本的吸引,欧洲各国的行业巨头纷纷宣布加大在美业务布局,并借此机会以高价将油气大量售回欧洲,获取丰厚利润。
美国不仅具备实施破坏活动的能力,还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设备,能够在不被轻易发现的情况下对海底管道进行破坏。
美欧政客的一些言论令人深思,进一步加深了外界对美国的怀疑。2022年2月,拜登警告称,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战争,“‘北溪-2’将不复存在,我们会将其终结”。
北溪管道爆炸恰逢俄乌冲突之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称此事“终究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可以帮助欧洲“彻底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这些政客的言论似乎在暗示,美国与“北溪”事件有着某种复杂的联系。
相反,欧洲国家自导自演的可能性极低。毕竟,“北溪”管道对它们的能源供应至关重要,能确保能源的稳定供给,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如果管道一旦遭到破坏,就只能以高价购买一个未知的替代品,这样不仅损失不小,而且一旦事情败露,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人财两空,得不偿失!
结语
在此次联合国会议上,中国明确呼吁有关国家积极同俄罗斯展开沟通与合作,避免使调查政治化。中方始终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公正、客观的立场。在“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中,查明真相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相关国家的利益,也关系到国际秩序的稳定。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国际的公平与正义,推动事件的合理解决。然而,瑞典和丹麦对幕后黑手的掩盖行为显然是不应提倡的,调查的公开透明化仍然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