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一项新的亲子活动——种菜。他们寻找一块合适的土地,播种、施肥、耕耘,等待收获。
在动动手指就能把菜送到家的时代,他们为什么要花一个月、一个季节甚至更长的时间等待收获?当“归园田居”照进现实,家长和孩子回到了最原始自然的日常中,会有哪些改变?
如果对“种菜”这件事有点了解的朋友,或许会知道,成都人早已不局限于在自己阳台、小区种菜。
除了运营成熟的农场,成都周边也不少地方都有可开垦的土地,可以租给想尝试种菜的家长们。明明是“有点土”的地方,却越来越“潮”。
小番茄苗
去年2月19日,@金金儿给儿子租了一块菜地。
菜地在儿子幼儿园位于崇州的农场里,从孩子从3岁开始,老师会顺应二十四节气,带孩子们来这儿干活,拔草、点麦子、拔萝卜、做青团、用锄头翻土、提桶浇水都做过。
三年下来,儿子跟这片土地有很深的链接。
@金金儿 儿子在地里玩泥巴
去年夏天,孩子就要从幼儿园毕业。@金金儿 希望借租地种菜的机会,让儿子在上小学后还能常常回到农场,将幼儿园时期培养起来的好习惯延续下去。
@金金儿 “承包”的菜地面积25平左右,一年时间里,这片小小的菜地已经长出过花菜、土豆、莲花白、油菜、土豆、番茄、茄子、三月瓜、辣椒、苦瓜、青笋......
@金金儿 在小树林烤现挖出来的小土豆
从小在成都市区里长大的@金金儿,没有一丁点儿种菜下地的经历。借着带孩子种地的机会,自己也好像重新过了一遍童年。
@金金儿制作的种地相册
@荇菜 是最近才加入“种菜大军”的妈妈。自己喜欢种植物,但苦于家里光照面积有限,一直种得不过瘾;另一方面,她也希望小朋友可以适当地接触大自然。
在选地的时候,她的标准是:交通一小时能到达,离地铁、公交近。
最终,选择了武侯区绕城高速附近的一块地。面积为30平,一年租金860元。由于是和朋友合租,算下来每个月35元。“花35元让孩子‘吃点土’,这个价格还是很合理的。”@荇菜说到。
承包下土地后,第一周开垦后,她总是忍不住想:“这块儿种点什么,那块种点什么?”
正处于”种菜兴奋期“的她,每周都会带小朋友去看看,并根据地里的情况给女儿做相应的自然课程,让她一点一点去认识五谷杂粮,认识不同的蔬菜。
©️视觉中国
@可乐 种菜的想法来自于社交平台,去年秋天,她老是刷到“成都种菜”的内容。
就想着,与其每个周末找合适一家人玩的地方,不如“搞”块地,既能接触自然,还能全家一起劳动锻炼。她承包的菜地位于双流,面积30平左右,一年租金560元。
相比其他娱乐活动,种菜显然是经济实惠的。
种了半年菜后,@可乐 眼中的“种菜”除了意味着全家人相处的时间,更是一种钻进原始劳作中,寻找生活新意的生活方式。
“说起来很有意思,种菜是件古老到不能再古老的事情。但我带儿子去地里总能发现很多‘新’东西,比如不认识的植物、动物,以及一些在农民眼中是常识,孩子看来非常‘哇喔’的事情。”
这些都是@可乐 在走进土地前没想到的事情。
归园田居的生活是惬意的,感受自然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真实的农作并不轻松。
怎么才能让菜长得更好,作物选择,埋底肥,浇水,施肥,每一个环节都有学问。
@荇菜用一次性筷纸做茄子支撑杆
大多数情况下,刚开始进行种菜的家庭会去了解一些基础常识:哪些菜适合放在一起种,哪些菜生命力强“好养活”,哪些菜不容易发生病虫害,哪些需要搭架子......
一定要在大致了解后,再选择最适合土地情况、自己时间情况的种子。要不容易出现“白干”的情况。
种菜让@荇菜 第一次知道起垄这件事,“以前一直以为浇水就是直接对着植物浇头。但其实很多农作物,比如胡萝卜,必须起垄。沿着垄浇水,这样才长得好。”
@荇菜女儿正在浇水
因为起垄既能增加受光面积,改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控制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层厚度。
再到我们熟悉的施肥环节。
比起直接购买肥料,大多选择种菜的家长都更愿意花点时间亲手堆肥,鸡舍里的鸡粪,烂叶子,用厨余垃圾都是好“原料”。
铺底肥
为了让菜长得更好,也为了让孩子更有参与感,许多家长还会带着孩子做“蚯蚓塔”。
蚯蚓塔是带有若干小洞的管道装置,将宠物粪便等有机物放到插在土中的管子里,蚯蚓钻来钻去既能松土,又能增加肥力。
@荇菜 这周在菜地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女儿制作蚯蚓塔。同时,这一段时间的绘本阅读都会围绕“蚯蚓”“种子成长”话题,感受绘本故事出现在真实生活的神奇。
浇了水,施了肥,还得通过搭“蔬菜小棚”,给土地覆膜等措施让植物在低温的天气下也能好好生长。
除了以上这些种菜“大环节”,还有除草、除害等不定时定期的工作。
为了蔬菜更健康,@金金儿 放弃了除草剂,带着儿子亲手拔掉地里的杂草。
对于大人来说,在地里干活累出一身汗是常态,甚至第二天胳膊还会酸痛。@可乐 开玩笑道:“只要‘眼神’好,满菜地都是碎活儿等着收拾。”
就在上周,@荇菜 的妈妈因为开地诱发腰椎盘突出,她感叹:“翻耕很累,做好心理准备,也要注意量力而为。”
虽然很多事情都是大人在做,但小朋友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参与,观察。女儿每次跟着@荇菜 去地里忙活半天,晚上睡觉都不用哄,秒睡到天亮。
科技的快速发展,常常让我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种菜是看天吃饭,而天气不是人力可控,在更大的自然力面前,人显得尤其渺小。
一年种地的经验,教会了@金金儿 “顺应天地”这件事:“夏天白天很热的时候,老天其实就是让你去凉快的地方好好休息,这时你可千万别“逆天”去干活去碰地里的菜,这样做很容易害它们死掉。等太阳落山,傍晚空气凉快了也休息够了再去地里干活儿,要么就一大早去。”
今年年初,由于孩子频繁生病,@金金儿 大概两个月没去地里。等到2月底再次去地里时,居然有两窝花菜,四窝莲花白,一大袋菠菜、冬寒菜,一大袋儿菜在等着她。
今年二月金金儿收获的包菜
这些菜是去年年底撒下去的种子,施的肥。@金金儿 第一次感到大地的馈赠。
“相信土地的力量,土地会给我们答案。”这是某农耕类综艺节目里常讲的一句话。在很多事情我们都找不到答案,等不到结果的现实生活中,这句话足以慰藉人心。
但仔细想想,土地给出的只是一个机会,让我们有机会去播种,去尝试。真正令我们得以收获,得以找到答案的,是我们在土地上付出的实实在在的劳动。
当我们把种菜这件事情,拓展到学习生活中,似乎能整理出一套十分可行且简单的方法论——去行动!
去撒种子,去施肥,去尽最大努力做好一件事。接下来再交给时间,总有一些未知的惊喜在等待着。
@可乐 在第一次带儿子用鸡鸭粪便堆肥时,儿子问她:“施肥后菜不会变得很脏吗?”
这让@可乐意识到,小朋友的生活离土地确实太远了:“粪便本就是农作物的一部分,是很珍贵的浇灌资源。但他没有这个概念,对他来说好像是一件蛮新鲜的事情。”
她试图通过种菜这件事,让孩子更“接地气”。
©️视觉中国
距离@可乐 第一次带儿子下地,已经过去了半年。这半年的时间让儿子对天气变得非常敏感。
偶尔下场大雨,或是连续低温时,他都会问@可乐:“妈妈,我们的菜不会有事吧?” 儿子心里这份惦记让她觉得,菜种得挺值。
©️金金儿
植物“接地气”会根系茂盛,长得茁壮。人也一样。
在种菜一年后,@金金儿 发现儿子力量明显增强了:“他刚接触羽毛球时,击球力度明显不如别的小伙伴。上了不到十节课,击球力度已经超过了许多人,但我们并没带他做专门的力量训练。”
她回想儿子的力量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锻炼而来的?他喜欢在地里干农活,用手拔杂草、割麦子、挖土豆、用小锄头翻土、掏鸡粪、刨土施肥、搬运蔬菜……这些农活都是在锻炼他的上肢和身体。
一年时间,@金金儿和儿子完整地见证了植物从发芽到成熟,见证了一片土地的春夏秋冬。
一家人在地里见过青蛙、狼蛛、蚯蚓、蛤蟆……以及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小动物。儿子会认真观察它们长什么样,并努力记住它们。
在去山里徒步时,他发现了在路中间发现了慢慢爬行的小虫后,主动用叶子把小虫“铲”起来送到路边草丛里,防止它被人踩到。
菜地里的青蛙
带娃承包菜地种菜的家长们,自然不是指望种菜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不过是想着体验些新生活,种点东西自己吃。
在自然又“接地气”的氛围里,生活从抽象变成具象,一家人有机会为了一件件具体的事——或许是几窝白菜,几株小葱,几颗番茄共同努力。
©️视觉中国 莴苣
今年2月是@金金儿 家菜地续租的时间。当初一起种菜的幼儿园同学们,因为各种原因都退租了。她问儿子:“今年还想去干农活种菜吗?没有小伙伴一起耍你还想去吗?”
儿子很坚定地回答:“想去干活,我不想耍!”
种菜这么久后,儿子心里的那份“胜任感”越来越明显,变成了“我可以”的自信,也变成了“我应该”的担当。
@金金儿制作的种地相册
今年春天,@金金儿 家的菜地已经种下了玉米、青笋,过段时间还多一些生菜、小葱。
第二年的种菜生活也在埋头苦干里多了些“享受”。她把户外桌椅带去了菜地边上,累了就坐下来休息泡点茶,“像瓦依那乐队那样,一边农耕,一边在菜地边喝咖啡。”
——————————
几位有经验的家长,总结了一些关于种菜的建议给大家。希望有兴趣带孩子尝试的家长朋友们,都能有属于自己的收获:
❂ 新手家长可以从容易种,生长快的蔬菜种起。操作较容易,且很快能有收获,让“种菜甜蜜期”持久一些。之后再尝试难一点的蔬菜。
❂ 最好选择种过菜的土地,开荒对于新手来说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 尽量约着朋友一起种,这样即使自己偶尔去不了,也可以有个照应,帮忙浇水施肥。
❂ 菜地选择离水源近的,保证用水取水的方便,不然打水会打到怀疑人生;不提供免费水源的租地慎重考虑。
文丨嘻 排版丨阿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