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巍巍,以交通之名立浩然天地;弦歌铿锵,以创新之魂为兴国之本。
4月8日,迎来129周年校庆的上海交通大学,再次令各界瞩目。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过去百余年间,上海交大以“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精神,书写着属于交大人的时代荣光。
交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
目光聚焦到中国创投领域,同样不乏众多交大人的身影。
这里有极富传奇色彩的“梦之班”ACM班,办学20年间打造了一批又一批计算机界的传奇人物,这里走出了第四范式CEO戴文渊、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林晨曦、禾赛科技董事长孙恺等技术大牛;“四小龙”中的商汤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创始人均有交大背景;还有掌管万亿电池帝国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千亿金融科技巨头东方财富实控人其实、身价670亿的85后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如此种种,难以尽述。
正所谓“半个创投圈,都是上海交大人”,在一众交大系商业巨头和独角兽之余,投资圈同样活跃着众多上海交大校友。
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创始合伙人刘芹、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五源资本合伙人张斐、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毛丞宇、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俊采星驰,各领风骚。
创投圈,已然集结一支坚不可摧的上交系天团。
“交大帮”撑起中国AI半壁江山
AI的故事,始于1956年。
1956年夏天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开展的会议中,人工智能的概念被第一次提出。此后历经数十年时间,AI发展势如破竹,已从概念逐步走向现实,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于大洋彼岸的上海交大而言,对于AI的探索始于1973年。
1973年,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上海交通大学计算中心”正式创建,是我国高校中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计算中心之一。近年来随着AI发展如火如荼,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阵地,正扛起推进AI研发和应用的大旗,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自然不是例外。
作为对人工智能最关键的技术,算力对人工智能的重要性逐渐成为一种共识。而上海交通大学在业内有着“中国高校算力第一”美誉。
经过多年发展,网络信息中心逐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信息技术服务团队,在包括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基于SaaS的云计算技术、高性能计算等方向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佳绩,其间网络信息中心更是逐步搭建起了国内顶尖的AI计算平台。
近年来,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为了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上交集聚校内外资源也接连推出多项举措。
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实体,研究院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技术、人工智能与系统构架、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智能集成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凝聚不同学科的优秀人才,积极培养多学科、跨学院、有特色的研究团队,促进优秀成果的产出。
2019年,上海交大增设人工智能专业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专业隶属于有“宇宙第一大院”之称的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院)。同年,电院正式招收人工智能特色班本科生,面向国家需求,致力于成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和交叉应用高端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摇篮”。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学院的建立标志着该校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迈入新阶段,旨在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原始创新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
同在2024年,上海交大校长丁奎岭在该年7月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提出“AI(人工智能)+HI(人类智慧)”的概念——在人工智能推动大学人才培养变革的普遍共识下,AI越是无处不在,就越需要HI来进行互补。同年,上海交大发布“AI+HI”赋能教育教学三年行动方案,学校启动整体层面升级改革,将建设1个AI专业、10个AI+专业、20个AI+微专业、30个AI+实验实践项目,推出40个AI数字化教材、500个AI+课程及N个AI赋能的教学应用。
持续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的上海交大,收获颇丰。在新一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与架构、智能自主无人系统、医疗健康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方向,上海交大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在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氛围下,上海交大培养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在AI领域,更是孵化出一支庞大的“上交帮”。
商汤科技CEO徐立、第四范式CEO戴文渊、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林晨曦、云天励飞CEO陈宁、触宝科技CEO王佳梁、流利说CTO胡哲人……众多上交人在AI领域执牛耳,在人工智能的舞台上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
“半个创投圈,都是上海交大人”
上海交大的校庆日,同样使得整个投资圈沸腾。
“半个创投圈,都是上海交大人”——这句话并非夸张,而是对上海交通大学在创投领域深远影响力的生动写照。
作为中国顶尖学府之一,上海交大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屡创佳绩,更在创新创业领域培养出了一批批引领时代的杰出人才。从人工智能到芯片设计,从互联网到生物医药,上海交大的校友们以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商业智慧,在创投圈中书写着属于交大的辉煌篇章。
如果说交大校友在创投圈的成功有章可循,那么ACM班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注脚之一。ACM班,这个被誉为“神仙班”的计算机科学精英班级,自2002年成立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和卓越的培养成果,成为中国计算机教育的标杆。
ACM班的培养模式强调“学为主导-教为引导”,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商业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竞争力。
从中走出的杰出校友如第四范式CEO戴文渊、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林晨曦、禾赛科技董事长孙恺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为上交大在AI圈摘得“半壁江山”美誉添砖加瓦。
数量往往被视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造血能力指标,而在资本市场,上海交大校友创办的企业早已以数量之庞大集结成团。
据交大新上院不完全统计,2024年,共有10家交大系企业上市,他们分别是:博隆技术、达梦数据、爱迪特、声通科技、安乃达、黑芝麻智能、合合信息、先锋精科、网班科技、致保科技,其中6家在国内A股上市。
受到大环境影响,交大系IPO数量较之往年有所下滑,但据交大新上院不完全统计,在针对未上市企业的统计中,2024年交大系共有超200家项目获得融资,绝大部分项目为硬科技项目,覆盖领域有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总融资金额更超500亿元。
放眼投资圈,也有一批又一批知名投资人来自上海交大。
近日刚获得2025年度上海交大“杰出校友思源贡献卓著奖”的沈南鹏,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沈南鹏1988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应用数学系,后创办携程旅行网、如家酒店集团,并创立红杉资本中国。他主导投资了、、等数百家知名企业,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教父”。
除了沈南鹏,投资圈的上海交大神仙阵容中还包括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五源资本合伙人张斐、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毛丞宇、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等。
随着中国创业的不断发展,相信上海交大培养出的更多优秀投资人,必将继续在这一领域发光发热,为推动中国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贡献交大力量。
上海交大挤进创投圈
撑起创投圈半壁江山的上海交大,实则也是创投圈的熟面孔。
创投江湖早已有上海交大的身影。2001年,上海交通大学发起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主要职责是接受和管理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给予上海交通大学的捐赠,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捐赠资金主要用于学校教学发展、科研支持、学生成长和文化传承等。基金会在资源拓展、项目执行与管理、捐赠人服务和资金保值增值等方面,不断提升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确保基金会工作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参股成立了市场化资产管理机构菡源资产,后者通过主动配置管理优质资产为捐赠资金保值增值。目前,菡源资产已投资数十家一流的/和二级市场基金,并通过校友创业支持计划等助力搭建交大系创业和投资生态,为交大和投资人创造卓越价值,促进交大产学研融合及交大校友创业。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菡源资产已认缴出资红杉中国、、明势资本、慈毅基金、云启资本、金沙江创投、等主流基金。
除了做,菡源资产还做直投,且项目多为校友企业。
2020年,AI语音独角兽思必驰完成数亿元Pre-IPO轮融资,投资者名单中有菡源资产的影子,而思必驰的创始人是俞凯,正是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2021年,菡源资产参与了黑芝麻智能2.35亿美元的C轮融资,黑芝麻智能联合创始人刘卫红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菡源资产参与千觉机器人天使轮融资中,而后者的创始人正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2021年,由菡源资产管理的“上海交通大学未来母基金”宣告启动。据悉,这是首只由大学发起设立,支持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校友创业的引导母基金,该基金首期预计规模10亿元,将依托上海交大深厚的科技成果转化要素和庞大的校友创业基础,发挥母基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吸引社会资本和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共同参与。
彼时校方表示,“我们就是要把学术界、创业界和创投界耦合起来,围绕创新创业创投三要素打造生态,既能促进校友企业的发展,又能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既能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更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又发布了“上海交大-大零号湾科技创新基金”。该基金由上海国资母基金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各方共同出资,总规模为10亿元。基金将支持交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助力“大零号湾”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主要覆盖科创企业种子轮、天使轮、加速轮阶段的,支持从高校实验室走出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
“大零号湾”来头不小。
2015年,上海交大从闵行校区西北角几栋闲置厂房起步,建设师生创新创业聚集地“零号湾”。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委、闵行区共同推进“大零号湾”建设。短短数年间,“大零号湾”成为上海唯一以“创新策源”为定位的功能区。
随着《关于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发布,“大零号湾”的顶层设计更加清晰。2024年7月11日,这一政策正式实施,围绕“强策源、促转化、增动能、聚要素、造氛围”五个方面提出了20条具体措施。“大零号湾”热度来袭,迅速吸引了超多企业关注。
截至目前,大零号湾估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72家,估值10亿以上企业4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700家,其中来自上海交大师生创业的企业有60余家,总估值超过500亿元。上述提及的千觉机器人,也是入驻大零号湾4300家硬科技企业中的一员。
眼下,硬科技创业大潮的序幕已然拉开,高校师生开始迈步创投圈的镁光灯下,成为资本追逐的宠儿。其中,来自顶级985上海交大的校友,不遑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