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曾誓言用"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商品的莫迪政府,近日突然释放出对华贸易松绑信号。在美方加征关税压力逼近之际,印度商务部正重新评估针对中国商品设置的BIS强制认证体系,同时考虑放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投资限制。这场政策转向背后,折射出南亚大国在国际贸易博弈中的现实困境。
2025年3月26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在记者会上证实:"中印两国已就西段边界问题达成阶段性共识。"这番表态为持续五年的边境摩擦画下休止符。随着双方在拉达克地区完成第十轮军长级会谈,新德里开始拆除经贸领域的高墙。
据《印度快报》披露,印度标准局(BIS)正研究将中国进口商品认证周期从90天缩短至45天,涉及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关键领域。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财政部拟将中国企业的自动审批投资门槛从200万美元提升至1000万美元,这被视为2019年数据本地化政策实施以来最大的制度突破。
当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印度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时,新德里的应对策略令人意外。不同于此前寻求欧盟支持的做法,印度商务部开始清点从中国进口的327种商品清单,这些产品因替代性不足仍享受关税豁免。
"美国每征收1美元关税,印度需要支付0.8美元成本。"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坦维尔·艾哈迈德指出,印度制造业对华依存度不降反升,2024财年自华进口额达到创纪录的1018亿美元。特别是在太阳能电池板领域,尽管实施反倾销税,中国产品仍占据75%市场份额。
莫迪力推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遭遇滑铁卢。在手机制造业,政府补贴的65亿美元仅带动30亿美元投资,远低于500亿美元预期目标。塔塔集团等本土企业公开承认,在半导体封装等关键技术环节仍依赖中国供应商。
这种困境在德里-孟买工业走廊尤为明显。印度工商联合会调查显示,73%中小制造商无法获得符合BIS标准的本土零部件,被迫继续采购中国产品。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在2024年扩大至852亿美元,较莫迪执政初期增长47%。
在班加罗尔科技园,中印企业正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小米印度公司近期获批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这是三年来首个获准的中国科技投资项目。印度电信巨头Reliance Jio则与中兴通讯达成5G设备供应协议,打破爱立信和诺基亚的垄断局面。
这种务实合作正在产生经济红利。据印度国家银行测算,每增加10亿美元对华出口,可创造3.2万个就业岗位。在古吉拉特邦,中国远景能源投资的电池工厂已带动形成500家配套企业,这种产业集群效应正是"印度制造"计划所欠缺的。
面对美国挥舞的关税大棒,中印这两个拥有28亿人口的市场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正如印度商工部长戈亚尔所言:"地缘政治不应成为经贸关系的绊脚石。"当新德里拆除贸易壁垒时,或许正在书写亚洲经济格局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