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世界级指挥大师小泽征尔访华,聆听一位中国女学生演奏一首二胡曲时,竟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这首曲子只应跪着听。
在演奏结束之后,当得知这首曲子出自一个瞎子之手后,小泽征尔更加感到不可思议。
而这首被小泽征尔大为叹服的曲子,正式瞎子阿炳创作的乐曲:《二泉映月》。
艺术的极致:天赋、磨砺与创作阿炳原名华彦均,出生于江苏无锡。他的一生,与音乐紧紧相连。
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的道士,同时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乐师,人称“铁手琵琶”。
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阿炳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他学习了多种乐器,包括胡琴、琵琶、笛子、鼓、锣等,每一种乐器在他手中都能奏出动人的旋律。
华清和对阿炳的音乐训练极其严格,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阿炳的十指常常被磨出血印,但他从未叫苦叫累。
为了练习吹笛子,阿炳会在寒风中练习屏气和换气,为了增加腕力,他会给胳膊上挂铁环。
这种近乎苛刻的训练,不仅磨砺了阿炳的技艺,更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阿炳的音乐创作,深受民间音乐和生活体验的影响,他常常将街头巷尾的民间小调、戏曲唱腔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阿炳的音乐,既有江南丝竹的婉转细腻,又有民间小调的活泼欢快,还有道教音乐的庄严神圣。
他不仅能演奏传统曲目,更擅长即兴创作。他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心境,即兴演奏出不同的旋律,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全新的创作。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二胡音乐的巅峰之作。这首曲子创作于阿炳双目失明之后,是他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除了《二泉映月》,阿炳还创作了《大浪淘沙》、《听松》、《寒春风曲》等多首二胡和琵琶曲。
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婉转悠扬,有的悲凉凄怆,展现了阿炳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命运的沉浮:坎坷人生与时代背景阿炳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他的悲剧命运,与他特殊的出身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阿炳是一个非婚生子女,他的母亲是一位前来求子的寡妇,这段禁忌的感情,注定了他“私生子”的身份,也预示了他一生的坎坷。
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年代,私生子的身份给阿炳带来了无尽的耻辱和痛苦,他从小就生活在流言蜚语之中,这给他的幼小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母亲的早逝,更让他失去了唯一的依靠。
父亲华清和虽然疼爱阿炳,却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不得不将父子关系长期隐瞒。这种隐瞒不仅让阿炳从小就缺乏父爱,更让他对自己的身世感到困惑和迷茫。
直到父亲临终前才向他坦白了真相,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阿炳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父亲去世后,阿炳接管了雷尊殿的香火,但生性不羁的他,很快便迷失了自我,他开始流连于烟花柳巷,沉溺于鸦片之中,最终耗尽了家产,被赶出了道观。
这段放荡不羁的生活,不仅毁掉了阿炳的身体,也让他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祸不单行,阿炳因染上梅毒而双目失明,曾经带给他无限荣光的音乐,最终却成了他沿街乞讨的工具。
阿炳背着琵琶,手持胡琴,游走在街头巷尾,用音乐换取微薄的收入。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失明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但阿炳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他将自己的苦难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底层人民生活和情感的乐曲。
他的音乐不再是庙堂之上的高雅艺术,而变成了街头巷尾的民间绝唱。他用音乐,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抗日战争的爆发,给阿炳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苦难。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阿炳的音乐也失去了听众。
他不得不再次流浪街头,卖艺为生,用音乐换取食物。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创作出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二泉映月》。
这首乐曲,倾注了失明,对人生的感悟,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阿炳的音乐不仅给他自己带来了慰藉,也给那些饱受苦难的人们带来了希望。
艺术的重生:发现与传承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偶然听到了阿炳的演奏,被其音乐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和艺术魅力深深震撼。
他意识到阿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民间音乐天才,于是立即着手对其作品进行录制和整理。
对于阿炳来说,杨荫浏的到来无疑是生命中的一道曙光,他终于有机会将自己的音乐作品完整地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听到他的音乐。
在杨荫浏的帮助下,阿炳录制了《二泉映月》、《大浪淘沙》、《听松》、《寒春风曲》等六首作品。
《二泉映月》的录音完成后,杨荫浏询问阿炳这首曲子的名字。阿炳表示这首曲子只是他平时随手拉的,并没有名字。
杨荫浏被这首曲子深深打动,他觉得这首曲子最能体现阿炳的内心世界,于是建议将这首曲子命名为《二泉映月》。从此这首道尽世间辛酸的名曲,便以《二泉映月》之名,传遍了大江南北,走向了世界舞台。
《二泉映月》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许多音乐评论家都对这首曲子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中国二胡音乐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1985年,《二泉映月》被美国评为最受西方欢迎的乐曲之一。一位英国音乐家听后惊叹道:“这是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2008年,《二泉映月》随着中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到太空,唱响世界、唱响太空。
参考资料:
人民网:2015年12月23日05:42:阿炳让我摒弃“非黑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