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万购入的赌石切开后估值仅400余万,卖方已因诈骗罪被判刑!

悠雅评娱乐趣事 2025-04-02 02:49:10

一场价值8000万的“石头剪刀布”游戏,谁该出局?

这个案子表面是“赌石纠纷”,实则是法律与行业潜规则的正面交锋。

1、本次判决并未重塑规则,只是告诉大家必须要分清大小王。在刑法面前,什么行业规则,我在处理问题时候,麻烦你一边先凉快着,没看我正忙着吗?没点眼力劲!

为什么卖家栽了?

赌石圈有句老话——“神仙难断寸玉”,切垮了自认倒霉。但这次判决刑法用他的权威明确告诉你:赌石可以“赌”品质,但不能“赌”产地。

卖家把危地马拉石头包装成缅甸木那坑口料,相当于把义乌小商品贴上爱马仕标,突破了“赌风险”的边界,直接构成造假链条。法院认定虚构产地属于诈骗关键事实,这给玉石行业划了条生死线——你可以不保证石头值钱,但必须保证石头“户口”真实。

2、买家真的傻白甜?商业巨鳄为何阴沟翻船?

身家雄厚的企业家豪掷8000万买石头,却连产地鉴定都没做?这暴露了传统行业交易的致命伤:过度依赖“中间人信用”。

我在实务中见过太多老板栽在“熟人担保”上,这次案件给所有高净值人群敲警钟——再熟的中间商,也要先验货再转账。花8000万买石头,却舍不得花8万做检测,这不是心大,是商业尽调的彻底失职。

3. 最值得玩味的细节:为什么第三个人无罪?

判决显示中间人陶德军无罪,而另两人获刑。这透露了司法对交易链的精准切割:只惩罚“明知造假且推动交易”的核心角色。

就像古玩行里的“掌眼”和“跑腿”,法律在严打诈骗时,其实留了个口子——关键看你在骗局里是“导演”还是“群演”。这对所有行业掮客都是警示:别以为牵线搭桥不担责,收钱那一刻就可能成为共犯。

这句话我给很多老板讲过,但真正有几个听进去的我就不知道了,今天分享给大家:当暴利生意遇上刑法底线,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对规则的敬畏。

这个案子没有赢家。卖家坐牢、买家巨亏、行业信誉崩塌。它撕开了传统行业“灰色默契”的遮羞布。

下次有人跟你说“赌石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妨回他一句:“先查石头户口本,再谈风险共承担”。

延伸一下,连石头都要查户口本的年代,你们的那些所谓项目,动不动就给我谈投资的,尽调还是得好好给做一下哈,毕竟,连石头都会说假了

0 阅读:17
悠雅评娱乐趣事

悠雅评娱乐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