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边政措施的实施反映了施政者的政治智慧和才能,历代统治者的边政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通过分析汉宣帝的边政措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边疆地区情况来探究边政的特点和蕴含的智慧,对于处理当代的边疆问题大有裨益。
而汉宣帝的边政则主要有恩威并重、知人善任和因地制宜三个方面的特点...
恩威并重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是汉宣帝对汉元帝刘奭的为政教示,同样也映射了宣帝自身为政的理念。
霸王道杂之即霸道和王道并用,刑法和道德相结合的政策来治理国家,也就是儒法并用。
宣帝在对内政治中采取法家之术,民生上采用儒法治民。叶树勋认为:“宣帝的霸道杂之政策,主要体现为其重权术、不断强化皇权的政策上。”
笔者认为相对于强化皇权,宣帝对于民众宽以待民,广施仁政。史书中记载了大量汉宣帝免除民众赋税、振贷贫民,关心下层贫民的诏书,同时汉宣帝提倡以儒家的孝道教化百姓。
汉宣帝对内善于宽严并济,体现在对外政策上则是恩威并重。同宽严并济和恩威并重相似的为政之道最早见于《左氏春秋》:
宣帝对待西北边疆民族的政策既武力威慑外敌,又施以恩惠羁其心,从而确保边地的安定。
《汉书》记载了汉宣帝对汉武帝平定四夷的评价:“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循,立郡县,百蛮率服,款塞自至,珍贡陈于宗庙。”
由此可见宣帝对武帝的开外功绩十分赞扬,我们观察其对西域、西羌和匈奴的政策,都在必要时候采用了武力征伐。
对于西部边地西域来说,宣帝在处理与西域的关系时,既通过和亲和互通使者等羁縻政策来维护友好关系,也在必要时候采取武力手段树立权威。
当西汉在西域诸国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宣帝通常采用坚决的武力征伐。
比如莎车王弟杀万年和汉使者时,冯奉世征伐其余诸国杀了呼屠徵,另立其侄儿为莎车王。车师一直是西汉和匈奴的必争之地。
汉昭帝时期车师归属匈奴,为了重新夺回车师,宣帝派遣郑吉征伐诸国兵力万余人攻破车师城,车师降汉。
“西域都护”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宣帝对西域诸国的恩威并施。
西汉派遣“西域都护”监理西域诸国,同时授予西域诸国的本土官员首领印绶,让他们自行统理各国事务。
这些君长和首领虽然有极大的地方自治权,但是受西域都护等西汉官员的管理,“西域都护”和戊已校尉对其有传召、奖黜、斩杀其君长及讨伐不臣的权利。
通过设立“西域都护”达到恩威并施,在严厉打击反对西汉力量的同时,又借助当地亲汉首领来管理西域,以此取得西域诸国对中原王朝的认同,推进西汉政府在西域的统治。
知人善任
笔者分析汉宣帝的边政政策,认为善于用人是其一大特点。“南宫论治”时汉高祖刘邦谈及自身战胜西楚霸王项羽,认为善于用人是其取天下的重要原因。
汉宣帝为政善于用人一方面是汉以来的传统影响,一方面是其自身性格决定的。
宣帝本人自幼的成长环境对其性格影响很大,宣帝为人谨慎,深谙民间疾苦,居高位也时常自省。
《汉书》中记载了很多宣帝自省自检诏书,比如:“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惧焉。有能箴朕过失,及贤良方正直言极速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讳有司。”
此诏书除了自省之外,也提出了广纳谏言。所以宣帝在用人和决策方面并不专断独行,在边政的制定和实施上善于听取臣下建议,对于自身决策不当的地方不固执已见。
首先是用人方面。边吏是朝廷边政措施的传达者和执行者,在边疆的治理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边吏使用得当极为重要。
李大龙在《边政与边吏》中曾提到西汉选拔官吏的标准:“西汉王朝选拔官吏多注重其武功,实行奖励多处罚轻的奖惩制度,这种选拔方式和制度充分体现了西汉王朝注重利用和发挥边吏的治边积极性。”
而西汉王朝如此选拔边吏的原因是由其四面复杂的边疆形势所决定的。
汉宣帝对边吏的任用也大体符合西汉对边吏的选拔标准,例如郑吉、常惠、冯奉世、许延寿等边吏,不仅负责边地的日常防御工作,也在战时率兵征讨敌军。
由于边吏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以宣帝任命边吏不仅注重才能更看中人品。
例如担任首届“西域都护”的郑吉,郑吉为人强执,而且对外国事务很了解,宣帝看中郑吉的人品和才能,封其为侍郎并且屯田渠犁。后来郑吉征发诸国兵力攻破车师且迎日逐王投降,在西域名声大振。
宣帝为了进一步巩固郑吉在西域的威信目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影响,遂下诏在西域设西域都护,统领西域三十六国。
西域同西汉相隔甚远且西域军情瞬息万变,朝廷对于西域地区的政策制定是一方面,但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域都护”本人的为政风格。
郑吉在西域经事数年且威震西域,多次为西汉解除了西域的危机,密切了西域各国同中原王朝的联系。
因地制宜
由于西域、西羌和匈奴与西汉相隔甚远,民族传统观念和习俗各不相同,采用西汉的治理方式不切实际,所以汉宣帝对四夷的治理政策多采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其一最典型的是在西域地方设置“西域都护”。西汉政府赋予西域当地统治阶层自行统治的权力,同时设“西域都护”管理统治阶级,由此获得西域各国的认同。
选拔亲汉的本地统治阶层管理西域民众更有利于沟通民意,博得西域当地对西汉王朝的好感。
其二除了设置西域都护之外,设置属国也是因地制宜的体现。汉宣帝继承了汉武帝时期的属国制度,为投降西汉的少数民族民众设立属国。
属国内的民众可以保留自身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习惯,自行统治,这一点体现了“因俗而治”这种遵从少数民族意愿的统治方式有利于稳定其情绪,维护属国和边疆地区安定。
由于匈奴势力急剧削弱和自然灾害频发,宣帝时期率部众来投降西汉的匈奴为数众多,宣帝设置属国来对其进行安置。
神爵二年(前60),汉宣帝任命郑吉接受匈奴日逐王的投降,并且置西河、北地的属国来安置匈奴降者;呼韩邪单于向西汉投降之后,汉宣帝“让而不臣”,赐其丰厚的奖赏,并且派兵护送其回属国。
神爵二年(前 60)夏五月,西汉征服西羌之后,大批羌首率种人投降汉朝,西汉设置金城属国来受理降羌,同时委派属国都尉管理羌人事务:宣帝封西羌的羌首为君长,让这些君长遵从西汉的统治的前提下再统治其原有部落并且初置金城属国来安置这些投降的羌人。
宣帝对待属国内的羌人采取因俗而治,在羌族地区属西汉管理的前提下,保留了其原先的习俗和文化,此举有利于羌族地区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