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兮解读】我们要不要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王真兮情感 2024-12-25 20:18:55

在很多人看来,觉得随着时间的流逝似乎可以冲淡一些记忆,使过往的一些人和事变得可以遗忘,乃至能够以新事物取代旧伤痕。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伤害真实发生过,怎么能轻易说不在意呢?在一期《奇葩说》中,马东曾感慨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对此,蔡康永在一旁补充道:那不叫“原谅”,那叫“算了”。

原谅意味着什么?当我们真的能够放下过去的恩怨,原谅便意味着我们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但如果心里仍有芥蒂,那这所谓的原谅,不过是不想和对方再有任何的交集。

理解并不是原谅。理解意味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共情别人,而不原谅则是从自己的角度共情自己。我们不会为了所谓的原谅,而忽视自身的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一边在舔舐伤口的同时,又在自我怀疑是不是度量太小。但其实钉子在自己身上,即便拔出来,伤口依旧还在。

对方一句轻描淡写的“对不起”虽能表达歉意,却没法减轻你承受过的疼痛。很多时候,伤痛靠的是我们自己疗愈,而不是那句简单的道歉。更何况,即便伤口不再痛了,可相关的回忆仍会痛。

有精神研究分析提出:忘记一个创伤事件,在哀悼和原谅的过程中是为时过早的。即使这个事件本身不再占据我们的意识层面,与之相关的情感记忆却停留在了前意识水平。就是说,当时的伤害并没有真正得到抚平。 在面对过往的创伤情境或者相似遭遇时,往往我们会重新再经历一遍创伤体验。正如有时候我们还会被很久以前的不公平对待所崩溃、对曾经深信不疑的人背叛而难以释怀。还有,世上的很多伤害原本就没法理解,所以,他们也不值得“原谅”。

在生活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都知道犯了错要道歉,但很多人往往对为什么要道歉,以及道歉意味着什么缺乏理解,以为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就能够为自己推卸责任。正是因为一道歉便能够得到原谅,所以犯错的人永远都在犯错。他们的行为一直停留在“伤害、道歉、继续伤害”的恶性循环中。

在矛盾冲突发生时,他用极其恶毒的语言甚至暴力手段攻击你,你对他失望至极,他又会转而忏悔,乞求你的原谅。如果你说还没有做好原谅的准备,他又会指责你太过于记仇。而如果你选择轻易原谅,他在以后的吵架中不仅不会减少伤害,反而会更加轻视你。

在婚姻关系中,长期相处的两个人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原谅也是常有的事。但问题就怕,伤害者总是能得到原谅而变得肆无忌惮,而经常原谅的一方可能渐渐地失去了底线,把受伤当成了常态。有相关研究表明,婚姻中一方表现出更多原谅的倾向性,可以预测到未来另一半会持续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攻击。

轻易原谅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替加害者承担了他们不愿面对的后果,从而削弱了他们的愧疚感,使他们能够在没有付出代价的情况下,再次选择伤害。例如,在家暴和出轨的问题上,常常很多人会因一时心软,在对方的软磨硬泡下选择原谅,但结果往往发现,这样的行为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始终揪住别人的过错不放,而是说任何人都要有主动承担错误的自觉性。原谅的前提,一定是对事件本身的深刻理解和反思,在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后,用诚恳的道歉态度,及时充分的弥补和不再犯类似的承诺,且做到言行一致,这是修复受损关系的必要步骤。

当然,你也有原谅与否的自由,不该强求。不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能够抹去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有些时候因为没有付出代价,就连乞求别人的原谅都往往带着傲慢,道歉是为了让自己好过,并不是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白了他们不是真正想求得原谅,而是试图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原谅别人,自己心里就真的会好过吗?盲目的宽恕非但不能让自己解脱,反而可能会增添痛苦和烦恼。真正发自内心的原谅,才叫真正的释怀。如果做不到原谅时,那么试着远离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尽管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至少能不再频繁地勾起痛苦的回忆,给自己一定的空间去选择性遗忘。在没法真正做到原谅时,“算了”也是一种放下。

0 阅读:0
王真兮情感

王真兮情感

情感挽回 情感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