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美好的春光,有踏青的欢愉,也有墓碑前的哀思。
闭上眼静思的那一刻,你会想起什么呢?
我想,伴随着耳畔吹过的四月春风,以及滚滚东流的江水,明代诗人杨慎的那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依然会浮上心头。
是啊,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的四季,载着我们短暂的一生无声的走向那个终点。这一生或繁华、或艰辛的经历,最终都会归于一抔黄土里: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人生落下帷幕那一刻,也成为了别人的清明哀思。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译文】
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绽放,而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却令人感到凄凉。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滋润着郊外原上的柔柔的青草树木。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注释】
桃李笑: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蛰(zhé):动物冬眠。
“人乞”句:典出《孟子》。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
“士甘”句:指的是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这首诗是黄庭坚的《清明》,它描绘了清明时节桃李盛开与荒冢凄凉并存的景象,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生死、贤愚的深刻思考。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首联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清明佳节时,桃李花开,春意盎然的欢乐景象。与此同时,野外的荒冢却显得凄凉,让人心生忧愁。这种对比突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让人对生死有了更深的感悟。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颔联诗人借用了自然界的现象,雷声震动天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雨滋润了郊原,草木变得柔软茂盛。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寓含了诗人对蓬勃生命力的感慨。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颈联通过对比描绘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人为了求得祭品而低声下气,甚至向人乞求,而有些人却宁愿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惜牺牲生命。一样人生,两种境界,如此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生死、贤愚的思考。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最后两句诗人以哲理性的语言,提出了对贤愚的思考。历史长河中,前年过后贤人与愚人谁能真正分辨得清呢?因为最终他们都将化为蓬蒿,共同归于黄土。这是对人生无常、贤愚难辨的深深感慨,也是看透荣辱、生死的通达。
这种通达,表面上看是贬谪失意后的心灰意懒,是不满现实的讽刺反击,实则也是作者坚守人格操守,与现实的格格不入。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他是苏轼的忠实粉丝,故而他的仕途,也与老师苏轼息息相关。苏轼被贬,他也跟着被贬。此诗便是当时因为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出京,黄庭坚也略受牵连,于清明节写下了这首富有哲理性和深刻内涵的诗。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有表达消极虚无思想之意,实则是作者“直面生死”的通透与顿悟。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到老师苏轼的影响,以及所学禅宗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人这一生无论是风光还是落魄,是繁华还是艰辛,最终,都会在相同的终点落幕,归于尘,终于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