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文名字是刘汴京。我来自非洲国家喀麦隆,是河南大学武术学院的一名博士生,也是一名豫剧爱好者。我名字中的“刘”与“留”同音,“汴京”则是河南开封在中国古代的名称。在这里,我与豫剧结缘,拓展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2017年,我通过留学申请,来到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学习中文。在学校的一场活动中,我观看了豫剧表演,并演唱了豫剧《花木兰》选段。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豫剧,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味深深吸引了我。我开始对这门艺术充满兴趣,渴望深入了解、学习。
后来在校园里,我偶然遇到那次来表演的豫剧演员刘子杰。我向他表达了自己想学唱豫剧的想法,并询问是否有人可以教我。他当时非常惊讶,没想到一个外国人会对豫剧如此感兴趣。他不仅欣然应允指导我,还愿意为我推荐老师,这让我感到非常幸运,也坚定了我学唱豫剧的决心。
随后,我在网上搜索豫剧的学习资源时,偶然发现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主演的《清风亭上》。他的表演令我印象深刻,不仅在人物神态、动作上拿捏得当,悠扬婉转的唱腔更是韵味十足。通过他的演绎,我感受到中国人内心丰沛的情感,我对豫剧更加着迷了。于是,我开始系统观看他的豫剧表演,模仿唱腔,揣摩技巧。通过这种方式,我体会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也产生了向李树建老师拜师学艺的想法。
在刘子杰的引荐下,我见到了李树建老师。我坦诚地告诉他,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迈出第一步。他建议我先跟着刘子杰学习一段时间豫剧的基础知识,还特意指出,想学好豫剧,就要提高中文水平,因为豫剧的唱腔、旋律和节奏需依托河南方言的声调变化与发音习惯呈现。
我还要掌握河南话!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但从那天起,我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中文,用6个小时听中文对话,努力提升语言能力;另外用4个小时听豫剧演唱,感受并理解其中的韵味与技巧。这个过程很辛苦,也很艰难,但我没有放弃。因为我深知,语言是豫剧的“入门钥匙”,沉浸其中才能拿到这把“钥匙”,才能真正打开豫剧世界的大门。
有了一定基础后,2018年,我终于要正式拜李树建老师为师了。拜师当天,我心里无比紧张,担心自己唱不好,老师不会收我为徒。唱到第三句时,我突然忘记接下来的唱词了。那一刻,我几乎想要放弃,甚至想转身逃离现场。但就在我陷入困境之时,老师和在场的师兄弟姐妹并没有嘲笑我,他们接起我忘记的那一句,与我一起唱到最后。我深受感动,再次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豫剧唱好!
拜师成功后,我每周前往郑州向师傅求教。尽管我的汉语已有长足进步,但吐字不清的问题依然存在。练习过程中,师傅对我非常严格,并不因我是外国人而降低对我的要求。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我从《大登殿》学起,逐渐掌握了一系列经典剧目。我尤其喜欢“忠孝节义”四部曲:《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义薄云天》。在我看来,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豫剧极富张力的表演风格,更蕴含着中国文化对忠诚、孝道、气节与道义的生动阐释。通过学习它们,我既被戏曲故事的人物和情节深深打动,也更加认真思考待人接物与认识世界的方式。
2019年,我参加了河南卫视《梨园春》“擂响中国”全国戏迷擂台赛。参赛期间,我积极准备,反复练习,最终获得总决赛银奖,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鼓励。后来,我陆续在一些电视节目中表演,这些经历使我在唱豫剧时更加自信,也带给我很多快乐。通过网络,我将这些快乐分享给世界各地的朋友们。
我沉浸在豫剧艺术之中,无论在戏班、剧院还是演播厅,我都遇到很多真心热爱戏曲文化的人,比如我的师傅李树建、刘子杰和同门师兄弟姐妹,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我认为,只有真正热爱生活,才能唱好豫剧。每次排练和交流时,我都能深深感受到他们对这门艺术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情。
正因如此,我渴望继续留在中国,深入学习并传播豫剧艺术,在更大的舞台,让更多人听见、看见并感受到豫剧艺术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