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唯有亲身体验,才有发言权。
以大龄未婚为例,在十几二十岁时,人们往往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缘分稍晚。
然而,当自己步入而立之年,成为中年人,仍旧单身一人时,情感便会变得复杂。
无论如何,生活仍需继续,亡羊补牢之举,亦是必须。
那么,如何帮助单身人士找到另一半呢?逼婚并非长久之计,首要任务是理解单身男女的现状,分析婚配趋势,随后进行自我调整。尽管同为单身,现实情况却各不相同。
关于“剩”的原因:男性之所以“剩下”,通常是因为选择有限;而女性“剩下”,则往往是因为选择过于苛刻。
提及剩男剩女,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一个词——挑剔。
许多人二十多岁时,拥有众多选择的余地,可能会同时遇到几个令人心动的对象,或者同时被多人追求。
实际上,许多条件平平的男性,根本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他们可能从未有过恋爱经历,即便是相亲,也常常遭到拒绝。
由于缺乏选择权,这些男性往往长期保持单身状态。
或者,即便男性曾经历一段恋情,也曾努力追求过。但在恋爱过程中,婚姻的决定权往往掌握在女性手中,男性很容易处于被动地位。
女性则不同,即便是条件一般的女性,也会有几次被追求的经历,这为她们提供了挑剔的机会。
经过几次挑剔,女性可能会发现自己渐渐步入中年,可选择的范围逐渐缩小,或者说,令人满意的男性越来越少。
如果女性稍微放宽自己的择偶标准,那么她找到伴侣并不困难。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女性往往是主动选择“单身”;而男性则更多是被动地“单身”。
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总人口性别比为105.7,其中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这意味着我国男性比女性多出3490万人。
人口性别比例的差异,也反映了男性单身的被动性和客观性。
关于未来择偶:对于大龄男性而言,经济条件优越似乎更容易解决问题;而对于大龄女性,即便经济条件良好,情况反而可能变得复杂。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
一位38岁的女博士与一位34岁的高学历男士相遇。女博士对男士产生了好感,并决定与他交往。
然而,男士却犹豫了,他询问道:“如果我们结婚,我需要购买房产吗?我需要努力工作吗?”
女博士回答说:“当然,你需要买房,也需要努力工作来养家。”
男士坦率地回应:“既然一切都依赖于我,那么无论你个人条件多么出色,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如果男女双方都需要努力工作,那么谁来照顾家庭呢?一个年收入数十万的男性,可以轻松地找一个年纪更轻、收入较低的女性为伴,为何要选择一个比自己更强势的女性,给自己带来压力呢?
我们不难发现,男性在择偶时往往倾向于选择条件不如自己的伴侣;而女性则习惯于寻找条件相当或更优秀的对象。
人群根据经济和地位等因素,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结构。越往上层,人数就越稀少。
女性一旦达到较高的层次,再寻找同样层次的伴侣,选择的范围自然变得非常有限。而男性一旦处于高处,向下望去,选择的范围则变得异常宽广。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优秀的男性即使到了四五十岁,也不愁找不到伴侣。他们甚至可以找到比自己年轻十几二十岁的女性。即便有过离婚的经历,也不妨碍他们再次寻找伴侣。
女性的情况则不同,到了四五十岁,即便自身条件优越,许多男性也会感到畏惧。或者女性也看不上普通男性,从而一次次错过了缘分。
从家庭角度来看,“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仍然是主流。女性如果坚持要承担外部工作角色,男性可能会因此产生顾虑,这也成为了择偶时的一个障碍。
当然,一个男性到了中年,如果经济状况依旧不佳,那么他寻找伴侣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农村,单身男性的吸引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关于心态的转变: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趋向于更加理性;同时,在期望中,也可能感到失望。
“社会角色理论”指出,个体的行为和选择受到社会角色期望的深刻影响。
随着我们从青年步入中年,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都经历了变化。曾经坚信的某些事情,也开始受到质疑,甚至否定。
爱情导师涂磊曾言:“男人的把戏总是那么有限。哄骗十岁的小女孩,用糖果;哄骗二十岁的少女,用鲜花;而想要欺骗三十岁的女性,就得用心了。”
换言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于爱情的态度变得更加理性,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几次恋爱的人。
两个理性的人在恋爱时,一开口就讨论婚姻、生育、房产、车辆、工作等实际问题。总以为是在合伙过日子,这往往导致失望。
因此,对于爱情,年纪较大的人更倾向于顺其自然,并强调“宁缺毋滥”。这使得找到合适伴侣的几率变得更小。
我们该如何解决“剩下”的问题呢?
我建议从三个维度着手,实现自我转变。
首先,转变观念至关重要。不应过分强调形式,也不要盲目依赖传统思维。
例如,女性同样可以向下选择伴侣,接受一个条件略逊于自己的男性,并适当调整对事业的追求。对男性而言,家庭经营同样可以是女主外、男主内的模式,也可以寻找一个能力更强的女性伴侣。
年龄差异、地域距离、门当户对的观念都应灵活处理。若真心喜欢一个人,这些因素不应构成障碍。
其次,学会主动经营爱情,而不是被动等待缘分。许多人相信爱情是通过培养而来的。尝试与人相处一段时间,才能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在品质,而不应仅凭第一印象判断。
第三,要为未来做好规划,设想自己六七十岁后单身生活的情景。孤独并非无法忍受,但对孤独的恐惧会驱使我们更积极地寻找伴侣。
只要愿意去爱,主动接近他人,一切皆有可能。
你们觉得呢?
第六代传感器
剩男不是挑剔?剩女才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