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6套房,不搬”,钉子户张新国坚守14年,为何决定搬了?

黑夜纵谈 2024-12-05 18:03:37

2017年“上海最牛钉子户”终于松口了,在沪亭北路上矗立了14年的三层小楼,终于被推倒。

这座曾经的“九亭第一豪宅”,因拆迁纠纷而滞留在四车道马路中央,见证了无数车祸却始终不曾让步。

外界传言,户主张新国拿到了6000万元的天价补偿,所以痛快地搬走了,但真相真的如此吗?

昔日九亭第一豪宅,如今成了马路中的"孤岛"

1996年,在上海松江区九亭镇,一座三层"豪宅"拔地而起。

那时候,一套100平米的市区商品房也就30万元,而张新国却花了20万元,将自家两层小楼改建成了气派的三层楼。

这座连通两栋的宅院,不仅有养金鱼的小作坊,还有影音播放室和宽敞的客厅大堂,在四里八乡远近闻名。

"绝对是那个时代最气派的房子,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邻居老吴回忆说。最多时,这里住着张新国夫妇、岳父母、女儿女婿、儿子儿媳等十口人,甚至还能腾出房间给十多户租客居住。

但2003年9月,一纸拆迁通知打破了这份平静。城市化的浪潮涌来,沪亭北路即将修建,张新国家恰好位于道路中央。

拆迁谈判中,张新国拿出了两份宅基地证书:一份是他岳父的,另一份是1951年由岳父兄弟转让的。按照当时的补偿政策,如果两份证书都获得认可,他家可以获得大中小6套安置房。

"有户人家,有个儿子走丢多年,但因为没有销户,这儿子也算一户,能多拿大中小3套房子。而我女儿,找了个没有房子的城里男孩,他们住在我家,却不算一户人家。"张新国一直想不通这个政策。

2011年,在多方压力下,张新国曾经签过一份动迁协议,同意接受4套安置房的补偿。但因为家庭内部对房子分配存在争议,这份协议最终成了废纸。

就这样,随着沪亭北路的通车,张新国家的"豪宅"逐渐成了马路中央的"孤岛"。原本笔直的四车道在这里被迫绕道,分流成了两条窄道。

昔日令人羡慕的排场大宅,也因为车辆轰鸣和漫天灰尘,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每当有人问起当年为何不搬,87岁的老岳父总是摇头叹气:"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没意思,没意思。"

而张新国则会拿出一摞摞自己搜集的资料,包括媒体报道、政策文件和领导讲话,试图证明自己并非无理取闹。

14年的坚守生活

清晨五点半,沪亭北路上的大货车轰鸣而过,张新国家的三层楼就会微微震动,餐桌上的茶杯随之晃动。这样的场景,他们已经习以为常。

“到了夜里,往来的大卡车更多,轰隆隆的声音和震动更明显。”张新国低声说道,“三年前,我丈母娘就是因为心脏病去世的。”

住在马路中央的日子并不好过,除了噪音,还有挥之不去的灰尘和随时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

为了安全考虑,政府在房子四周安装了防护栏。但事故依然时有发生,最近一次,一辆出租车半夜撞进了张家楼下的泥地里。"吓了我一跳,噌的一下就撞上来了。"张新国不得不半夜起床配合交警处理事故。

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年从未采取断水断电的极端措施。不仅如此,张家的租赁生意也一直未受影响。

"我的租金是三千到四千一个月,一年能收到四五万的租金。"这或许也是张新国能坚持这么久的原因之一。

但张新国并非无所事事的"钉子户"。这些年来,他走遍了松江区的档案馆,试图证明那份1951年的宅基地证明的有效性。

每当网上出现拆迁补偿的案例,他都会搭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去旁听。从黄浦区到静安区,但凡是能学习经验的机会,他都不会错过。

"一直都想搬走,镇上对我冷处理,我就顶在那里。"张新国坦言,到最后,自己已经不再纠结补偿多少的问题,"他们态度不好,牛气得很,那我也不客气,偏就不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栋楼见证了九亭从乡村到城市的巨变。原本宽敞的四车道,在这里不得不分流,车辆从东侧通过,行人和自行车则从西侧绕行。

每到修路时,马路上还要临时搁置铁板,车轮压过时发出的声响,更是让这个家庭难以入眠。

态度软了,心结解了

2016年,一个不经意的转折改变了这场持续14年的僵局。九里亭从原来的镇升格为街道,新成立的动迁办为这个"钉子户"难题带来了转机。

与以往不同的是,新上任的干部们选择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不再是冷处理,而是以诚相待。

"党委书记能亲自上门,跟我们谈心,主任、副主任天天和我们沟通。"张新国回忆道。特别是动迁办主任陆辉和副主任徐民强,成了老张家的常客。

他们不是来催搬迁的,而是来聊家常、问冷暖。这两位本地干部的"接地气"作风,让张新国一家的心渐渐软了下来。

关键性的转变发生在2017年8月的一次长谈。陆辉和徐民强与老张促膝长谈了两个半小时,既讲政策,也说人情。

"他们很坦诚,告诉我如果走法律程序,可能连现有的优惠政策都享受不到,反而会得不偿失。"张新国说。这番推心置腹的交谈,让他觉得"一口气舒畅了"。

最终的结果,并没有传言中的"天价补偿"。张新国家获得了与14年前同样的条件:大中小三套动迁房,加上一套多子女政策补偿房,以及230万元补偿款。

但老张并不后悔,"态度软了,心结就解开了。"

如今,张新国一家租住在距离老房子三公里外的商品房小区,120平方米的房子,两个卫生间,环境清静整洁。

虽然失去了曾经的"豪宅",但一家人的心却前所未有的踏实。这场历时14年的拉锯战,最终不是被金钱打动,而是被真诚融化。

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不仅证明了"钉子户"并非不讲道理,也展示了基层治理的新思路:有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加码筹码,而在于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0 阅读:2
黑夜纵谈

黑夜纵谈

你不知道的知识,我来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