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的“聊斋”,乐坛玩儿不明白

风花雪月夜 2023-08-02 11:14:13

“2002年的第一场雪”延迟下在了2004年,二十年后的一声“山歌”,不到一周就吼出了声响。

7月19日,沉寂多年的刀郎发布数字专辑《山歌寥哉》,专辑结合传统民间文学《聊斋》的文本故事,以及民间的曲牌歌调,出11首歌曲,其中取自《聊斋》同名篇目的《罗刹海市》讨论度最高。

《罗刹海市》发布当日热度并不高,根据指数显示,当日词条搜索指数只有615,但随着社交媒体对《罗刹海市》歌词隐喻一番延展,解读为刀郎借歌讽刺当年批评过他的那英、杨坤、汪峰、高晓松,歌曲热度大幅上升,26日搜索指数跃升到了511725。

27日,刀郎新专辑登上热搜第二,搜索量同比暴涨6000倍,28日,《罗刹海市》播放量突破30亿,QQ音乐流行指数上涨590%,位列热歌榜第一位,网易云音乐刀郎新歌登热评榜第二,热搜榜第一。

被认为与《罗刹海市》隐喻讽刺相关的明星热度也在攀升,那英最近一条的评论数已有700万,杨坤、汪峰、高晓松的同样被网友围观讨论。

随着热度升高,内娱复仇学逐渐扩大范围。25日,曹云金在直播间演唱《罗刹海市》,评论里纷纷提及之前有过怨仇的前师郭德纲,与郭德纲有过“雅俗之争”的周立波也被拉到了这场风波,在其2019年的评论里频频提及刀郎,而相传与那英之间有过矛盾的田震,其高赞是希望她翻唱《罗刹海市》。

考古内娱纷争近年频频发生,从袁立斯琴高娃的“羊胎素”到《顶级厨师》曹可凡的“九转大肠”,网友们戏谑嘲弄,造梗玩梗,向娱乐场域源源不断提供更多的素材。

只是不同以往,此番考古的“发掘者”是当事人本人,歌词隐喻给了大众解读空间,洗脑旋律又带来广泛的传播效果,《罗刹海市》满足了当下网络的娱乐语境,又对音乐行业进行了一次不小冲击。

一切似乎亦如二十年前一样,刀郎“一刀”砍向乐坛。而乐坛,也早已经换了人间。

罗刹海市的讽刺

《罗刹海市》的讽刺从一开始就不遮掩地摆在了台面上。《聊斋》中多是揭露黑暗腐败的讽刺故事,而《罗刹海市》就是其中讽刺力度最大的一篇。

《罗刹海市》原作讲述美少年马骥不幸因海难流落到“罗刹国”,当地以丑为美,马骥被众人打击厌弃,之后马骥跑去海市,龙王对他大加赞赏。两个地方,两种境遇,美丑评判标准发生本质变化。

歌曲《罗刹海市》对原作故事进行了较多改编,刀郎以马骥为投射写出了自己的不适和困惑。

词句大多为虚构,无法将现实和歌曲进行具体联系,解密的口子只有关键一句“未曾开言先转腚”,这一句被网友们广泛解读为《中国好声音》的经典场景“转身选人”,而曾与刀郎有过不愉快经历的那英、杨坤、汪峰均担任过《中国好声音》的导师。

这一切的恩怨要将时间退回到2004年,当年刀郎因《2002年的第一场雪》走红,争议也随之而来,其中不乏一些乐坛人的批评。

有记者采访杨坤对刀郎歌曲的看法,杨坤反问,“他有音乐吗?你认为他那是音乐吗?”汪峰更是直接,“无论专业、实力,还是作品本身,他的歌都很普通……”

音乐人相继在公开场合发表对刀郎不满的看法,在一篇名为《北京音乐圈看刀郎:从地狱到天堂》的报道里,高晓松也直言不讳,“他的专辑我可能会直接扔进垃圾筒”。

争议一直延续到了2010年,那英担任“音乐风云榜”评委主席,恰逢典礼十周年之际,活动要评选出“十大影响力歌手”,对于提名的刀郎,那英直言“他不具备审美观点”。

之后那英的批评不断传播,演变成了“听刀郎的歌都是农民”,曾有记者让刀郎回应那英评价,刀郎再三问记者是否亲耳听到,如果不是,那就是空穴来风。

《2002年的第一场雪》之后,刀郎了3张专辑,在当代流行音乐里融入苏州弹词的《弹词话本》,立足《金刚经》为编曲基础的《如是我闻》,以及取自新疆融合各种元素的《世间的每个人》。但在舆论场中,逐渐转为沉寂。

那英、汪峰等人则在内娱的热搜和爆梗中不断变换着形象。那英成为各大综艺常客,凭借心直口快的形象频上热搜。汪峰演唱会新歌不少,但网友还是对他“热搜绝缘体”的人设更感兴趣。

但这一次,网友的情绪让他们的形象再次反转,一场延迟近二十年的舆论清算铺天盖地而来。

随着网友对歌词的解读范围变大,舆论影响也慢慢失控。28日深夜,一个网友在刀郎罗刹海市相关话题下发博写到,“差不多可以收场了,别绑架底层了,被你骂的也是底层,罗刹海市这歌可能骂的就是你哦”,杨坤随后评论,“最后一句说对了”。

翌日,有记者询问刀郎经纪方对目前舆论的看法,对方表示关于《罗刹海市》以后不会有公开回应。二十年后,当事人都已不再向之前那样直接回应。

当年,高晓松曾评价刀郎的歌,“没有崭新、锐利的音乐,没有诗一样的词句”,二十年后,刀郎似乎在用晦涩但如匕首一般锐利的词句回应了一切。

只不过,二十年前的乐坛沧海桑田,早已不同以往。

刀郎的又一次胜利?

传统音乐每一次革命性的变化,都基于音乐载体的改变,也都会引来音乐走向下沉方面的讨论。

这些争议究其根本,大多是精英群体对传统音乐行业冲击的恐慌,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审美矛盾。当然,在大部分时候,这种恐慌与冲击在听众面前,以不断重置的鄙视链形式呈现。

刀郎走红时,正是数字音乐冲击音乐市场的时代。2005年,中国数字音乐销售总额达到了36亿人民币,超过了传统音乐市场销售规模。

当时小灵通全国用户人数突破4700万,无线平台音乐业务迅速扩大,音乐消费者由之前唱片人群扩大到可小额支付彩铃人群,借着载体变革,草根文化对精英文化发起了一次猛烈冲击。

彩铃的出现让传统音乐公司之外的音乐人有了新渠道,重复性的副歌,朗朗上口的简单旋律,具有民间表达的音乐人赢得了更多的市场,音乐的“特权性”被消解。

太合麦田唱片公司的老板宋柯一早便发现此类新技术的潜质,制作出了中国第一条彩铃,之后成功包装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助推正版专辑突破270万张。

当年面对此类音乐的冲击,高晓松曾说道,“我们企图以精良的制作引导大众,刀郎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这种引领的失败和社会的可笑。所谓唱片业的核心挺霸道的,我们把持话语权太久了,可实际上没人派我们把持。”

在那英指责刀郎音乐性不够的同一年,网络拍客将农民工兄弟旭日阳刚在宿舍自弹自唱《春天里》的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脱离工业包装的草根身份,加上互联网病毒性的传播,让民选造星成为大势。

现在看起来,这像是短视频音乐的一次预演。

旭日阳刚登上了2011年春晚,和原唱汪峰再一次演唱了《春天里》,但之后因版权问题,旭日阳刚无法再演唱这首歌,这也让汪峰有了一些争议。

这次翻唱《罗刹海市》风潮里,旭日阳刚的王旭免去了版权困扰,翻唱反而让他赚到了流量。刀郎的歌,旭日阳刚的翻唱,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三个时代节点下乐坛动荡要素叠加在了一起,构成了如今的新场景。

在全新的音乐场景中,产业思维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之前刀郎的歌和旭日阳刚的翻唱只是让传统音乐行业对于“草根歌手”的音乐性产生质疑,如今,短视频通过算法推送机制,不仅对音乐工业性进行了解构,更对音乐本身进行了解构。

短视频音乐违背工业化的产出逻辑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个人表达和时代情绪,多注重简单和弦,或对老歌进行DJ编曲,增加律动感便于传播,强化听众快感。

在甚至不需要拍客助力的短视频时代,音乐人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在算法的指挥棒下,魔性洗脑的神曲层出不穷,并且不断迭代,音乐的流行不再独立依靠音乐本身,而是附着于15秒的算法选择,CP剪辑的氛围需要,或者是影视解说的踩点。

例如以洗脑旋律席卷网络的《学猫叫》《热爱105度的你》,配合剪辑的“御用BGM”《红昭愿》《悬溺》,配合情绪性故事表达的《野狼Disco》《漠河舞厅》……无论哪种短视频神曲都可以准确归类到一种市场需求之下,音乐被解构,成为碎片化视频的一种要素。

市场的下沉趋势难以避免,但这次,我们已经很难将短视频音乐称之为草根文化了。

此番《罗刹海市》的火爆,正是契合了当下的传播逻辑。丰富的内容给予消费者解读的空间,内容不断延展,衍生出新的话题,洗脑旋律更是利于传播,助推歌曲成功破圈。

而对于往日恩怨的讨论,也符合网络用户的考古需求,内娱乐子实在太少,这首歌无意间提供了新乐趣。另一方面,短视频扩大了下沉市场和中老年群体对于互联网的参与度,他们作为曾经刀郎的听众,也很乐于参与这场对曾经高傲精英文化的声讨。

时隔二十年,又一次技术革命引发乐坛持续震颤,刀郎再一次精准或巧合地站到舆论中心。

唯一不同的是,《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火热持续许久,甚至时至今日,仍被记住传唱,而《罗刹海市》热度时间不过一周有余,如今热度值逐渐下跌,人们已经开始寻觅下一个短视频音乐。

下一个二十年后,乐坛将会如何看待如今的短视频音乐呢?是否一如今日我们对刀郎的肯定一般,对短视频音乐重新给予肯定?

0 阅读:17
风花雪月夜

风花雪月夜

我就是我,一开心就疯疯癫癫,不开心就安安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