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杨舒平站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台上,打扮得漂亮又精神,化着精致的妆容,她为了这次演讲费尽心思,原本希望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
然而,事与愿违,这次演讲意外地引爆了一场巨大的争议,让她瞬间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饱受舆论的压力。
那么,这场风波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这场本应充满祝福和期待的毕业典礼,为何会演变成一场波及多个国家的争论?

毕业典礼那天,礼堂里挤满了人,很多中国留学生提早就来了,他们不仅想庆祝毕业,更想亲眼看看大家眼里的优秀人物——杨舒平的演讲。
当她穿着毕业服,带着自信的笑容走上台的时候,下面的中国留学生们都激动起来,大声喊她的名字,用力鼓掌,心里充满了期待。
然而,随后的演讲内容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与他们的期待大相径庭。

杨舒平的演讲开场白提及家乡昆明的空气状况,她说在中国生活时,特别是在昆明,每天都需要戴口罩才能出门,她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空气质量差,雾霾严重,不戴口罩就会生病。
这番话让在场的中国留学生感到疑惑和不解,昆明素有“春城”美誉,以其宜人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著称。
然而,在杨舒平的描述中,昆明却变成了一个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

紧接着,她转换了话题,回忆起五年前刚到美国的情景:“五年前,我从中国飞到美国,第一次呼吸到美国的空气,感觉非常甜美,我立刻摘下了口罩,觉得美国的空气非常清新,像是自由的味道……”这样鲜明的对比,立刻让在场的观众们议论纷纷。

特别是中国留学生们感到十分震惊,他们不敢相信,这位他们一直觉得很优秀的同学,竟然在这么重要的场合,用这么夸张的方式贬低中国,赞美美国。

穿着正式的中国留学生们非常难堪和气愤,他们无法认同杨舒平诋毁祖国的言论,很多人生气地离开了会场,只留下杨舒平独自在台上向美国学生演讲,表达她对美国的赞美。
一位姓李的同学事后接受访问说:“杨同学的发言让我们觉得非常不自在,不明白学校为什么允许这种类型的演讲出现在毕业典礼上。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马里兰大学的校长陆道逵,虽然有着华裔面孔,却公开肯定了杨舒平的演讲,他说:“杨舒平同学在美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的发言非常有启发意义。”
陆道逵的这番话让许多中国留学生更加愤怒,他们觉得陆道逵和杨舒平是在一起合谋,故意抹黑中国,上演了一场丑陋的闹剧。

1993年,杨舒平在云南昆明出生,从很小的时候起,她就是大人眼中非常优秀的孩子,学习一直名列前茅,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好学生。
她的父母为了支持她完成学业,几乎付出了全部心血,总是对杨舒平说:“你只需要好好读书,其余的都交给我们。”

杨舒平之所以能拿到马里兰大学的公费留学机会,离不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以前让父母感到自豪的女孩,到了国外后却逐渐迷失了方向。
自从来到美国,杨舒平就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向往,她努力学习知识,积极适应美国的生活,甚至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都尽可能地接近西方文化。

她看待美国课堂时,觉得学生能自由质疑老师是一种人权和言论自由的体现,而在中国,她却认为“尊师重道”让学生感到被压制和束缚。
这种过于简单、非此即彼的文化理解方式,最终导致她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了引发争议的演讲。
信源:去年12月昆明空气质量首排全国重点城市第一2024-02-26都市时报

而这种对中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忽略了各自文化背景下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简单地将一种文化模式视为绝对的优越,并将另一种文化模式视为绝对的落后,从而导致了判断上的偏差。

她未能看到“尊师重道”中包含的敬意与传承,也未能意识到美国课堂自由表达背后可能存在的挑战和责任。
杨舒平的演讲视频传回国内,立刻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昆明气象局迅速公开了过去十年昆明的空气质量数据,以此来反驳杨舒平在演讲中的说法。
由于舆论压力巨大,杨舒平不得不公开道歉,表示她“深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强调演讲只是“分享在国外的留学经历”,绝对没有“贬低祖国和家乡”的想法。

但是,这份不走心的道歉声明,网友们并不买账。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风波还未平息,杨舒平又在网上发表了更出格的言论,直白地说“美国的什么都好,中国人真讨厌”,“别眼红我拿到美国绿卡,你们这些中国人走开”。这些话彻底点燃了中国网友的怒火,也让她彻底失去了被原谅的机会。

然而,杨舒平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却四处碰壁,虽然她拿到了马里兰大学的研究生文凭,但因为公开发表过对祖国不利的言论,没有公司愿意聘用她。
不仅如此,她的美国男友也选择分手,她原本想通过结婚拿到美国绿卡的打算也因此泡汤。

接连遭受打击后,杨舒平不得不放低姿态,降低对工作的要求,最终才找到一家小公司愿意接收。
但是,因为她和同事相处不好,加上美国经济形势不好,没多久她就被公司解雇了,没了工作的杨舒平想去韩国试试看,结果还是到处受挫,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最后,她只能拿着以前不屑一顾的中国护照,非常沮丧地回到了国内。

杨舒平回国后,就业之路并不顺利,即便她的父母为她更改了姓名,她在网上留下的负面记录仍然无法消除。
昔日备受瞩目的优秀学生,现在只能依靠父母的资助维持生计,还要面对社会上的嘲笑和批评。因为过去的言行,她求职屡屡碰壁,处境十分艰难。
笔者认为杨舒平的经历让我们开始反思很多重要的问题,比如个人如何做选择、对社会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找到个人发展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平衡点?怎样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记住自己的出身,承担应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