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中,萧何坐镇后方,为前线刘邦保证后勤补给,张良运筹帷幄,为刘邦提供诸多良策,韩信领兵作战,为刘邦征战天下。可以说汉朝能成功建立,这三个人功不可没,尤其是韩信,相对于其他两人的“低调”,屡战屡胜的韩信可谓出尽风头,历经百战,打下了大半个江山,用兵如神,后世尊其为“兵仙”。
但为汉室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最后却不得善终,而且还被诛三族。反观三杰中的张良、萧何,虽没有高官厚禄,但最后也能平安生活,颐养天年。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韩信本来是跟随项羽的,但是项羽没有重视他,郁郁不得志韩信最后投奔刘邦去了,本来刘邦也没把他当回事,但是因萧何的举荐,刘邦才认识到这个人才,并用隆重的礼仪请他做大将军,从郁郁不得志突获如此尊重,韩信自然是感激涕零,忠心耿耿,并用毕生之力为汉室征战四方,已报刘邦知遇之恩。
韩信用兵重谋略,蒲坂疑兵,木罂渡河,背水列阵,驰骑树帜,枕沙扼流,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垓下一战最终定江山,可见其能力之强,但是一次次的胜利也让他心思转变了,他认为我为大王立下诸多功劳,大王应该给我奖赏,平定齐地之后,刘邦仍未给他赏赐,这时候韩信坐不住了,于是主动出击向刘邦要赏赐,刘邦当时在前线忙的焦头烂额,一听韩信这时候要赏赐,那是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幸好周围有张良和陈平的劝说,刘邦同意封他为齐王,韩信得赏后非常高兴,但是他不知道他主动要赏的行为已经犯了帝王大忌,帝王的赏赐是:我不给,你不能要。韩信要了,而且是在前线打仗时候要的,这就给刘邦一种被要挟的感觉,也就改变了在刘邦心中的地位。
如果说要称号让刘邦对韩信有了嫌隙,那么垓下之战要封地就是彻底让刘邦恼怒了,本来按计划韩信应该与刘邦兵分两路合围楚军,但韩信并没有如约而至,致使刘邦被项羽打败,退至陈下坚守不出,刘邦问张良,诸侯不出兵,怎么办?张良:“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于是刘邦赐给韩信、彭越封地,最后垓下之战汉军赢得了胜利,但是韩信再一次挑衅了君王的权威。
战事一结束,刘邦就收回了韩信的兵权,第二年就将他抓捕,抓捕后刘邦并没想杀他,将他从楚王贬为淮阴侯,但是韩信很不乐意,很刘邦置气,每次上朝都称病不去,数次挑衅帝王底线,不得不让刘邦怀疑韩信的用心,以及他还能否被自己所用,最后,韩信被吕后和萧何陷害,以谋逆罪处死,并诛三族,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来。韩信在囚车里对刘邦碎碎念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其实从各个方面看,韩信都没有谋反之心,他只是没有明白刘邦是要统一天下当皇帝的,而不是一个诸侯与其他诸侯抢地盘,当皇帝要的是下属服从,我给,你才能要,我不给,你就不能要。臣子就要有臣子的样子,韩信如此心高气傲,再加上仗已经打完了,肯定挨收拾了。
像张良有远见,提前隐退跑了,萧何主动将自己家族人送上前线,并捐献大半家产提供物资,最后担心刘邦对自己不放心,于是也不理朝政,退出朝堂,两人都得到善终,韩信却没有这份远见,依然以之前姿态对待刘邦,导致最后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