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姿,预赛阶段全胜坐收,平均净胜分达34.3分,不过晋级16强首战就遭遇挑战,这场交手黑山的比赛,上半场打完,美国竟是落后的一方,易篮过后,美国于第三节中段打出一波13比8的小高潮反超比分,并在第四节稳稳守成,有惊无险拿下这场胜利,也提前抢下晋级八强的门票。
尽管大卫最终没能扳倒巨人歌利亚,但黑山确实把美国吓出一身冷汗,如同黑山总教练Boško Radović赛后访问时所言,只有60万人口的黑山,此战打出了队史最好的表现。
黑山四塔破坏力强大 可惜后卫实力有落差本藉由史蒂夫·科尔教练领军的美国队,原本就是一支主打小球的队伍,特别是在上一战面对约旦先发变阵、以约什·哈特取代布兰登·英格拉姆担任大前锋后,美国的先发组合等于是四名后卫搭配一位中锋。反观黑山的禁区球员人手充沛,先发前场的三个位置,身高或吨位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因此黑山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强攻美国单薄的禁区防线。
黑山的半场阵地战,主要由「Zipper」或「Iverson Cut」作为起手式,帮助侧翼绕出来接应,底线同时由三、四号位替中锋进行「Cross Screen」,使对手换防制造错位,在强边形成一个三角,中锋便可得到低位单打的机会。由于美国采取四小一大,若面对「Cross Screen」选择不换防,弱边低位同样也会产生错位,黑山可透过快速传导打点对方禁区。
前两节黑山藉由上述战术执行,不断替四、五号位球员制造低位单打机会,先发的尼古拉·武切维奇和马尔科·西蒙诺维奇屡试不爽,替补的博扬·杜布列维奇、内马尼亚·拉多维奇虽然进攻技巧比较粗糙,仍可以运用身材优势在篮下搅和或是补篮。
尽管美国尝试诸多改变,包含摆上保罗·班凯罗与鲍比·波蒂斯的组合,或是启用前几场出赛不多的7呎长人沃克·凯斯勒,仍难以缓解禁区劣势。此役黑山团队抓下23颗进攻篮板,二波得分以22比3辗压美国。
直到下半场,美国终于找到对应之道,利用更多积极的在前要位,阻挠对方长人接球,约什·哈特和奥斯汀·里夫斯在贯彻教练团指令方面都做得很出色,辅以缩小团队防守圈,压缩对方在禁区攻击的空间,才稍稍限制黑山的肆虐。
美国加强对禁区的巩固后,黑山后两节减少中锋在低位触球的频率,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P&R。问题是黑山的后卫群,各方面都落后给美国一大截,最终导致败北的结局。
尼克拉·伊万诺维奇、帕夫洛维奇等几名后卫,挡拆后传球时机和位置的拿捏和终结能力都不太理想。归化球员肯德里克-佩里虽然体能较好,但这场比赛似乎有点掌握不到哨音的尺度,发挥有些失常。重点是黑山后卫群的决策能力和视野不佳,如同下方影片所示,传导看似流畅,实际上球权始终停留在同侧,没进行强弱边的转移,最后还得仰赖武切维奇拆弹。
组织不及格也就算了,黑山锋卫摇摆人的空档把握度也很低。明明禁区有那么多块大磁铁吸引协防,团队三分球20投却只有5中。黑山的外线投射并非突然失去准心,截至目前为止,团队三分命中率29.7%,仅排名本届赛会倒数第五,甚至是所有晋级16强球队中第二糟的。
此外,黑山此役团队非受迫性失误太多,也是落败主因之一。此战团队发生22次失误,比美国多出10次,因此丢掉17分,成为胜负分水岭。
传球次数接近垫底 美国获胜背后的隐忧好不容易逃过一劫,惊险获胜的美国无须大肆庆祝。虽然美国把攻守转换的基本盘固得很好,发挥小球的速度优势以快制高,快攻得分的环节以23比2完胜对手,但美国在半场阵地战的表现非常令人失望。无论是后卫安东尼·爱德华兹、杰伦·布伦森,还是长人小贾伦·杰克逊、保罗·班凯罗,都过于想要凭藉对抗性,顶开对手强行得分,但成效不如预期。
尽管总教练科尔试图将强调传导的勇士体系引进美国队,但短时间内难以马上翻转球队一贯仰赖先天体能条件的打法。
根据转播单位显示的数据,美国团队场均传球110.0次,位居本届赛会倒数第二,作为对照组,排名第一的西班牙每场平均传球200.7次。美国传球次数不多的原因,除了快攻频率高外,也和教练团拼命提速有关。美国队不仅快打战术频繁,一旦进入半场阵地战,也尽量在12秒内出手。
然而,美国队往往并未创造出最适合的空档,而是为了抢快而出手,导致球员被迫靠个人能力解决,尤其预赛三场比赛迎战的对手强度都不是太高,造成美国球员更容易养成靠体能解决问题的坏习惯。科尔在接受访问时也承认,美国团队球权转移的部分做得不好。
单纯倚赖速度或爆发力以少打多,或许在前几轮还行得通,但越是晋级到后续的赛程,对手的身材和防守系统也会随之提升,光打体能球不可能畅行无阻。
再者,此战出现外线跳投失灵的情况,虽然能够制造空档,美国队却集体打铁,团队三分命中率仅26.3%。对主打小球的美国来说,内线已经矮人一截,外围投射得展现出更高度的威胁性。
另外,先前热身赛期间,美国不擅对付区域联防的罩门就已经存在,此战又浮出台面,黑山下半场几乎都采取「2-3区域联防」,令美国攻势陷入当机。虽然爱德华兹此战拿到17分全都集中在下半场,但大多属于高难度出手,并非破解区域联防最有效率的方式。
美国小球极端化 「以快制高」能走多远?从组队时起就没有招募太多足以作为战术核心的长人,美国队原本就期望以快制高,近期又将先发变阵,走向极端化的小球。即便美国队后续遭遇的对手,鲜少有象是黑山这样,拥有多名具备低位单兵作战能力的长人,但美国先发五人当中,四人身高不及200公分,仍然容易在防守与篮板巩固方面吃亏。
布兰登·英格拉姆的困境则是美国眼前的另一大危机。此战再次从板凳出发的英格拉姆,出赛15分钟,仅进帐2分,世界杯开打至今,他还没有一场比赛得分上双。或许是受到角色定位影响,英格拉姆的信心大受打击,尤其是被降为替补之后,情况更加明显,过多刻意的传球,反而忽略自身的出手机会。
瞬间让英格拉姆达到模板杜兰特的高度,犹如痴人说梦,但若是教练团能够提升他在进攻端的侵略性,增添一名可用之兵,那么将能稍微改善美国队的身高劣势。而且就像先前提过的,目前国际赛场上最吃香的是具有持球能力的高大前锋,教练团应善用英格拉姆对位同位置球员的灵活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