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赵古韵:参观洪洞县博物馆历史文物展

关中拍客 2024-11-12 11:25:02

洪洞县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原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镇关帝庙。2021年4月21日,这座博物馆搬迁至中心广场东侧的新馆内,举办以“洪赵古韵”为主题的洪洞县历史文物展——

2024年2月14日下午,路过洪洞县城的时候,我来到大槐树文化中心广场,博物馆和城市规划馆都在东侧的新楼内。这里馆藏文物总计2346套/7145件,包括一级文物11套/21件、二级文物62套/65件、三级文物165套/292件。

洪洞,古属冀州,因城南“洪崖”和城北“古洞”得名。这里位于临汾盆地北面,吕梁山和太行山脉之间,有“根祖圣地”和“华人老家”的美誉。1954年,原洪洞和赵城两县合并成为洪洞县。

博物馆基本陈列位于二层,按照史前到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顺序,分为“文明先声”“杨国觅踪”“秦汉杨县”“隋唐洪洞”“宋金宝藏”“明清遗风”六个单元。

1.文明先声

距今100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洪洞地区历经庙底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寺文化时期。在汾河两岸和河谷阶地,分布着密集的古文化遗址,谱系清晰,序列完整。

这里陈列着很多石器,包括石铲、石锛、石犁、石斧、石刀等,展示了原始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智慧和顽强的生存能力。同时,介绍了县城东郊侯村的女娲陵,现存庙宇基址、补天石、陵冢等。

2.杨国觅踪

西周初期,在洪洞地区,姞姓受封建立杨国。西周晚期,被姬姓尚父取代,并改称为杨侯国。在洪洞县城东北郊的永凝堡村,曾经出土大量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学者认为这里就是两周杨侯国的中心统治区。

春秋早期,杨国被晋国所灭,晋伯侨被封于杨,也被称为羊舍氏。在洪洞县城东南角的范村,有一座平面呈长方形的古城,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580米。结合文献记载,这里就是羊舍食邑的中心区域。

3.秦汉杨县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公元前514年,廖安被封为杨氏大夫,开始在范村古城建设杨县,历经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两汉时期,庄园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

在洪洞县境内的墓葬内,发现大量两汉时期的遗物,反映出当时庄园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姿多彩,体现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手工业、商业并存的局面。

4.隋唐洪洞

隋义宁元年(617),设置赵城县,乃赵城县之始。隋义宁二年(618),改杨县为洪洞县,一直延续至今。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峰时期,大唐帝国创造了一个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盛世。

在洪洞县境内,出土一大批隋唐时期的石刻和造像,突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风情。这些佛像摆脱曾经呆滞的表情和神秘的气氛,展现出一种温柔、圆润、生动的时代风格。

5.宋金宝藏

宋金时期,洪洞和赵城均属平阳府。元代,均属平阳路,元大德七年(1303)后属晋宁路。宋金元时期,中国制瓷业发达,瓷器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洪洞地区出土大量极具特点的诗文瓷枕。

1933年,范成在赵城广胜寺内,发现刻印于金皇统年间(1141—1149)的汉文大藏经,被称为“赵城金藏”。这部佛教典籍以7000余卷的篇幅汇聚佛教和史料,字体刚劲,雕刻工整,纸质优良,印刷清晰。

6.明清遗风

明初,为了缩小各地人口分布不平衡,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垦荒移民。当时,移民从洪洞县出发,周围生长着大槐树,成为民众迁移外地的最后印记,留下“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

在展览的结尾处,展示了洪洞重八席,被称为“山西洪洞县第一席”。这是一种民间的流水席,比较有传统特色的晋菜体系,分为有头有尾的全席和无头无尾的单重八。千百年来,儿婚女嫁,父母寿诞,重八席都是最高规格的宴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