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的十个用心之处丨国剧60讲第三季(13)

影艺独舌 2021-11-09 15:22:39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剧60讲第三季,我是主讲人李星文。2021年已过去10个月。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年度剧目的桂冠将戴在《觉醒年代》的头上。

这部剧今年二、三月份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在业界赢得了高口碑,随后的三个月里持续发酵,成为网红剧目。3月中旬,《觉醒年代》首播结束前一天,我们与导演张永新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对谈,听他讲述千头万绪的创作故事。张永新199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随即加入山东影视制作中心,从场记做到导演。

前几年,他执导了《马向阳下乡记》《安居》《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下文简称《大军师司马懿》)《虎啸龙吟》,每部剧都在导演技艺上登一个台阶。之后,他一头扎进《觉醒年代》的创作,用3年多的时间打造了这部作品。2016年年底,在《大军师司马懿》的拍摄现场,张永新第一次接触到了这个项目。回北京以后,又跟编剧龙平平和总制片人刘国华聊了几次。刚开始他有些吃不准:这么一个大选题,我有没有能力做到合格?这里面涉及太多的伟人、大家,稍有不慎就会跑偏走样。直到有一次专门聊了4个半小时,聊到了五四精神,聊到了从红楼到红船,聊到了情怀和担当。张永新突然有一个感触,在当打之年做这样一个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就下决心接了。

然后就是做导演工作台本,选演员,搭景,到2018年11月开机,拍了将近6个月。在得到初步的修改意见后,又在2020年年中增拍了一些戏份。赶上疫情,调集人马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主创人员都分散在四面八方,开始了新的工作。但这个戏就是有这样的号召力,于和伟、张桐、马少骅等演员,一说补拍都赶来了。这部剧着重写了南陈北李。作为中国共产党两位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珠联璧合。史实引述上,严格按照党史来做设定。在重大节点上,不做“因人设事,因人废事”的表达,不给观众造成歧义。

秉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态度,剧中也有虚构的部分。在处理陈独秀父子三人的博弈时,编剧龙平平把重点放在两代人思索救国之路上,情感上的设置点到为止。剧的后半部分,陈独秀流露出较多的舐犊之情,这也是有所依据的。有资料显示,“西安事变”发生后,身在狱中的陈独秀曾让狱卒拿酒来,说:“延年、乔年,为爹的给你们酹一杯。”

描写五四时期的胡适时,也要客观呈现。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但五四运动时期表现较为平淡。同时,对胡适也做了一些小调侃。胡适先生的妻子江冬秀很强悍,“家教”很严,但他仍然交友甚广,“我的朋友胡适之”是当时的一句流行语。剧中写了胡适和女诗友论诗。可以注意几处细节:汪孟邹去北大找胡适,人家告诉他“里边有女士笑声的,就那间”,拍摄时大家都乐坏了。

除了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剧中也半虚构了一个角色——郭心刚。说他半虚构,是因为当时有一位五四时期去世的烈士,叫郭钦光,五四那天他被曹汝霖的卫兵打伤,七天之后吐血而亡。在剧中,郭心刚是一个贯穿式的人物,在早稻田大学期间便已见到陈独秀和李大钊。回国后就读北大,与守旧派的老师黄侃激辩,为《新青年》积极奔走。他是青岛人,眼见巴黎和会上故土难归,一夜白头。他在去世前悲愤吟诵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一出,弹幕刷屏。

《觉醒年代》的美术进组较早,张永新要求把民国味道做出来。那个时代,满清倒台,民国初立,新旧交替,东西杂糅。从穿衣打扮到饮食起居,有辜鸿铭那一套,也有胡适之那一套。影像上,张永新一开始也不是特别笃定。直到一个多月后,拍完蔡元培“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的戏,他才确立了创作的信心。紧接着拍的是陈独秀与劳动人民一起吃涮羊肉,与普罗大众相处的感觉也找到了。陶然亭会友,是实景拍摄,但后期动用特技,加以调色、修饰,把雪景加进去。漫天飞雪,琴声缭绕,红梅怒放,凸显东方诗意。

而到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那场戏,追求的是类似列宾油画的感觉,强调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视觉上,天上的云极其沉重,压在人的头顶,地上是星星点点的棚户区,衣不蔽体的难民们。当两个人举起拳头宣誓的时候,远处的天际有了一线光。听觉上,当拳头举起时有一个女孩子的童声哼鸣,如天籁之音,哼的就是《国际歌》。之后是一个大的铜管乐队的伴奏,是《国际歌》的变奏。从视觉到听觉,这种表达带有明显的写意性质。

关于动物的象征符号,骆驼是一个有趣的存在。第一,骆驼作为北京的交通运载工具,一直存在到解放初。使用它来展现那个时代,有所依据。第二,说起骆驼,就是一个老大的、无伤害的、只知负重前行的动物,像极了那个时代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样子。当我们还在用骆驼和马车时,西方已经是船坚炮利。这样的国家还要在这样的车辙上前行吗?所以当骆驼踩在车辙上,就有了隐喻和象征的意味。

本剧最难把控的地方,还是关于文献的影像化处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只引用了部分内容,没有展开。通篇都是书面语,也就有了学究气。主创有意避免在呈现新旧文化之争时过于掉书袋,还是要确保赏心悦目。说到演员,张永新跟于和伟是第二次合作了,上次还是《大军师司马懿》。尽管曹操有太多争议性,但于和伟在驾驭角色时,还是做到了纯粹化的演绎。陈独秀的性格也有一种天马行空、恣肆汪洋的想象力,在声台形表几方面,于和伟是比较合适的。如何体现他的刚愎自用,还不能让观众产生逆反心理,得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在创作之初就定下的原则。

让张桐来演李大钊先生,仰拍他的后背,如同一座塔,凸显李大钊慷慨悲歌之士的气质。关于“三顾茅庐”,历史记录是,蔡元培先生当时在中西旅社请陈独秀三次,但那天下没下雪则不得而知,只知道是冬天。他们就设计了这个“陈门立雪”的故事。陈独秀打开门,蔡元培跨过门槛的时候,有一个升格镜头。四目相对,这就是士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张永新跟马少骅老师沟通的时候,希望蔡元培是个脚不沾地的“老蜜蜂”,永远在路上。他的皮鞋有一个特写,进屋以后,他脱下鞋把腿放在茶几上。观众可以看到鞋跟上的尘土。

马老师是戏曲世家,自小就耳濡目染。剧中张勋复辟被驱逐,蔡元培唱绍剧表达欢快的情绪。马老师专门学习了绍剧,剧中那段是他的原声。饰演胡适的演员朱贺日尧是张永新的中戏校友。他的眼睛有那种文化人的清澈和睿智。他私下也会办读书会,经常做雅集,在一起聊天读书。说到剧中的鲁迅,张永新用一句话概括:落寞背后是火一样的心。他是鲁迅先生的粉丝,高中时自己把压岁钱拿出来买了套《鲁迅全集》。这个大部头,到现在还摆在他书柜里最显眼的位置。

张永新跟饰演鲁迅的曹磊是第二次合作。他在《大军师司马懿》里演的郭嘉非常好。曹磊也做了好多功课,注意到许多细节,站在那时,他的肩膀总是一高一低。有文字记录,说鲁迅先生就是高低肩,原因可能是常年写作,手臂发力不均匀所致。鲁迅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他手里拿着拓片,手是被烟熏黄的。剧中没有一个抽烟的镜头,可是谁都知道鲁迅好烟。当《狂人日记》写出来的时候,剧中有一个俯拍的镜头,烟灰缸里充满了烟蒂。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构成了《觉醒年代》的质感。就是这么日复一日的耕耘,成就了这部传世之作。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谢谢收看。主讲人 | 李星文文丨何思路

0 阅读:87

影艺独舌

简介:关于影像和艺人最恰如其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