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小学副校长性侵案重审改判:从四年半到三年半,争议焦点在哪

侃侃杂谈小飞侠 2025-03-26 15:57:40

2025 年 3 月 25 日,甘肃临夏县法院对一起备受关注的校园性侵案作出重审判决:原副校长马某因强制猥亵罪获刑三年六个月,此前其被指控的强奸罪(未遂)罪名被撤销。这场历时近一年的司法拉锯战,因证据矛盾与罪名变更引发社会热议。

案件回顾:10 分钟心理咨询室的 “罗生门”

2024 年 4 月 25 日下午,时任临夏县某小学副校长的马某在课间将 16 岁女生王某某带入心理咨询室。据公诉机关指控,马某在封闭空间内实施搂抱、抚摸等猥亵行为,并试图脱其衣物,遭反抗后以 100 元现金封口。王某某事后向同学和家长哭诉,校方报警后马某被刑拘。

一审法院以强奸罪(未遂)判处马某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但二审法院认为关键证据存疑,将案件发回重审。重审期间,检方调整指控,不再提及 “玻璃圆桌性侵” 细节,而法院最终认定马某构成强制猥亵罪,理由是其利用教师身份实施肢体侵犯,但缺乏直接证据证明强奸意图。

案件改判的核心在于证据矛盾。司法鉴定显示,王某某处女膜完整,内裤未检出精斑或血迹,直接否定了强奸指控。此外,被害人对 “性侵持续时间”“反抗方式” 等细节的陈述前后不一,且与监控中 “神态自然离开现场” 的表现不符。

然而,法院并未全盘否定被害人陈述。其即时告知同学、家长的行为,以及证人证言与物证(如 100 元现金流向)形成间接证据链,支持了猥亵行为的存在。法官在判决中强调,特殊职责人员对未成年人的侵害需从重处罚,尽管罪名变更,仍在法定刑幅度内顶格量刑。

性侵案件的 “证据困局”

此案暴露出性侵案件尤其是未成年人案件的司法难题。一方面,技术证据(如 DNA 鉴定)成为定案关键,但若缺乏直接物证,仅凭被害人陈述难以形成完整链条;另一方面,如何平衡 “疑罪从无” 原则与未成年人保护,成为舆论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马某的辩护律师坚持无罪辩护,指出被害人曾虚报年龄、陈述存在矛盾,质疑其可信度。但法院认为,未发现被害人与被告人存在利益冲突,且即时反应符合常理,故采信部分陈述。这种 “部分采信” 的裁判逻辑,既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也坚守了证据审查的严谨性。

后续进展:上诉与制度完善

马某已决定上诉,其辩护团队或将围绕 “强制” 行为的认定标准展开辩论。而此案也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反思:教师入职审查是否严格?校园监控覆盖率能否提升?司法机关能否建立更专业的未成年人取证机制?

临夏县法院在判决中特别引用《未成年人保护法》,强调对特殊职责人员犯罪的严惩态度。但如何从源头预防此类案件,仍需社会多方共同努力。这场 “改判” 背后,不仅是法律的较量,更是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司法公正的双重考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