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右侧胸部疼痛并连及肋部,咳嗽时症状加重,伴有咳嗽气喘、自汗、口苦、食欲不振、大便四日未解、小便发黄等症状。X线显示为右侧"胸膜炎",西医治疗效果不佳。
第一诊开具的方剂组成颇具匠心:瓜蒌9克、竹茹12克、桔络6克、麦冬12克、杏仁6克、丹皮6克、炒枳9克、沙参12克、麦冬12克、川楝9克、浙贝9克、五味子8克。这个方子从表面看是一个标准的治疗胸痛的方剂,深入分析会发现其中蕴含的辨证思维。
方剂组成分析: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呃;
桔络:理气行滞,通络止痛;
麦冬:养阴润肺,清心除烦;
杏仁:降气平喘,化痰止咳;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炒枳:理气化滞,降气消痰;
沙参:养阴润肺,生津止咳;
川楝:行气止痛,疏肝理气;
浙贝:清热化痰,降气止咳;
五味子:敛肺气,生津止咳。
这个方剂的组方思路体现了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首诊即以清热化痰、理气活血为主,配合养阴生津之品,使标本兼顾。患者服药后症状有所改善,第二诊时见症状减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缓。随即在原方基础上加用合皮9克,进一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第三诊时胸痛消失,仍有轻微咳嗽,活动后加重。此时去川楝、五味子、丹皮,加入冬百合12克、苏子9克、冬花6克,转为化痰止咳、理气降逆为主。
四诊时症状完全消失,X线复查示右胸膜已恢复正常。
这个病例的临床价值在于:1. 精准把握病机:认识到本案为邪热壅滞,化火伤津,热邪恋于肺络所致的胸肋疼痛。肺失清肃,故咳嗽气喘,津液不布,导致便秘。
2. 方剂运用灵活:首诊即用麦冬、杏仁、三络(桔络)宣肺化痰通络,参麦既滋养肺阴,丹皮、枳实、川楝清热泄热、锐气止痛。
3. 辨证论治动态变化:随着症状改善,及时调整用药,体现"随证治之"的特点。
现代临床应用:这个方剂对以下情况特别适用:
- 急性胸膜炎
- 肋间神经痛
- 上呼吸道感染后遗留的胸痛
-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现代生活中,由于空气污染、吸烟等因素,胸肋疼痛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个病案提供的治疗思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中所用药物温和,安全性高,适用人群广泛。
临床实践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加减:
热重者可加黄芩、栀子;痰多者可加半夏、陈皮;气虚明显者可加党参、黄芪;瘀阻严重者可加赤芍、川芎。
中医治疗胸肋疼痛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念,既注重疼痛的缓解,更重视疾病的根本治疗。通过辨证论治,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标本兼顾的效果。这个病例展示了中医治疗胸肋疼痛的独特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中医写下上千亿次药量能知道如何來吗
哇。中医真好历害的分享。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更有不去解決药量如何來而怪别人提出药量如何來,搞的中医不知道如何來那才天经地义,知道如何來才叫十恶不赦。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中医竞然有连医者父母心指急病人之病痛都不知道。还能拿钱财为医者父母心,更有中医连药量如何来的前提是药有效都不知道,搞得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药量。在真是人间之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