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要戒酒吗?医生强调:60岁以后的老人,喝酒牢记“3不喝”

见微直播 2025-03-29 07:10:55

作为一名长期坚守在医疗一线的医生,我亲眼见证了太多因饮酒给老年人健康带来沉重打击的真实案例。曾经有一位老人,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像往常一样在家中生活,只是有着饭前小酌的习惯。但毫无征兆地,他突然身体不适,血压如火箭般飙升,瞬间失去意识,重重地摔倒在家中。家人紧急将其送往急诊室时,他的生命已危在旦夕。还有一位老人,原本思维清晰,对子女关怀备至,可随着饮酒年头的增加,记忆力急剧衰退,到最后,甚至连自己子女的名字都忘得一干二净,往昔的亲情记忆仿佛被酒精悄然吞噬。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位老人长期饮酒,肝脏在不知不觉中遭受重创,如同千疮百孔的破布,可他却毫无察觉。直到一次普通的体检,才惊觉病情已发展到不可逆转的地步,生命的倒计时已然开启。

这些令人揪心的病例,如同声声振聋发聩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老年人饮酒绝非小事,而是可能关乎生死的重大抉择。60 岁之后,身体不再如年轻时那般强健,众多健康隐患如同暗处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而饮酒这一看似平常的习惯,实则如同导火索,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身体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以下三种情况,老年人千万不能碰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生活中,部分老人秉持着饭前喝点酒能 “开胃” 的观念,特别是在自觉胃口欠佳时,认为来一小杯白酒便能食欲大开。然而,他们却不知,60 岁以后,肝脏的解毒能力已大不如前,空腹饮酒对肝脏而言,犹如一场残酷的灾难,其刺激程度恰似用粗糙的铁刷子在肝脏表面来回刮蹭。

我曾接诊过这样一位患者,他每日清晨店铺开门前,都雷打不动地要喝上一杯,美其名曰 “醒神”。起初,身体并无明显异样,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天,他的脸色突然变得蜡黄,整个人精神萎靡不振。到医院一检查,结果令人震惊:肝功能指标全线飘红,胆红素、转氨酶等关键指标均超出正常值数倍之多,医生最终诊断为 “酒精性肝炎早期”,若病情继续恶化,肝硬化将不可避免。

或许很多人并不清楚,在空腹状态下,胃部黏膜失去了食物的保护屏障,酒精如同脱缰的野马,迅速被吸收进入血液,短短 10 分钟内,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便会急剧升高,并直抵肝脏。此时,肝细胞就像突然被下达了超负荷任务的工人,在酒精的猛烈冲击下,不堪重负,极易被酒精 “毒害”。

老年人的肝脏本身代谢功能就较为缓慢,再加上不少人常年需要服用各类药物,肝脏负担早已沉重如山。此时空腹饮酒,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仅如此,空腹饮酒还会大幅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对于正常人而言,饮酒后血糖下降,肝脏尚可发挥调节作用进行补救。但 60 岁以后,人体的胰岛功能逐渐衰退,糖代谢效率大打折扣,一旦低血糖发作,老人极有可能直接晕倒在家中,错过最佳救治时机,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空腹时的这口酒,看似是为开胃而饮,实则是在为健康埋下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 “炸弹”。

在生活里,许多老人都觉得,忙碌劳累一天后,喝点酒能够有效 “解乏”。特别是那些白天忙着帮子女带孩子、操持家务的老人,到了晚上,便想着通过饮酒来放松自己,于是酒杯一端,就坐在了餐桌前。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人在疲劳状态下饮酒,受到最大伤害的并非神经,而是心脏。

我曾遇到一位六十七岁的患者,平日里身体还算硬朗,只是脾气较为急躁。退休后,他整天在家忙里忙外,晚上习惯喝上几杯,喝完便倒头大睡。某天半夜,他突然感觉心悸不已,浑身大汗淋漓,胸口闷得仿佛压了一块巨石,几乎喘不过气来。家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检查后发现,他已经出现了轻微心肌缺血的症状,并且伴有房颤的倾向。他满脸疑惑,自己从未有过心脏病史,平日里喝酒也没觉得有何不妥,怎么突然就出了这么大的问题?

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在疲惫状态下,交感神经系统本就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血压极易出现波动。此时饮酒,酒精会进一步促使血管扩张,同时降低心率,最终导致血压迅速下降,心脏供血严重不足,情况严重时,甚至会直接诱发心梗。60 岁以后,心脏的弹性和储备能力已大不如前,又怎能经得起这般折腾?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那些本身就患有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的老人而言,饮酒后,原本已经狭窄的血管会突然扩张,随后又反复收缩。这就如同一条已然锈蚀的水管,突然承受高压水流的猛烈冲击,极其容易引发血管破裂、微血管出血,尤其是在大脑区域,极有可能引发隐匿性的微梗死。这些 “小梗塞” 在当时可能并无明显症状,但年复一年地积累下来,老人的记忆力、反应能力便会随之逐渐下降。所以,千万不要再将 “喝点酒解乏” 当作习以为常的行为。当身体感到疲惫时,真正需要的并非酒精,而是充足的休息。此时,用热水泡泡脚,或是静坐十分钟,都远比喝一口酒对身体有益得多。

谈及失眠,相信许多人都感同身受,这是困扰众多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一大难题。而通过喝点酒来促进睡眠,更是不少老人长期奉行的 “老偏方”。但残酷的真相却是:饮酒助眠,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睡眠质量越来越差,长此以往,还可能加速脑部退化。

有这样一位患者,退休后睡眠质量明显下降,为了能睡个好觉,他每晚睡前都会喝上二两白酒,声称 “喝了就能睡”。起初的几年,似乎确实有一定效果,可渐渐地,问题接踵而至。他开始出现晚上多梦易醒的情况,白天则头晕脑胀、健忘明显。有一次,他甚至在清晨起床时,突然晕倒在卫生间,醒来时脑袋上已是青一块紫一块。到医院检查后发现,他患上了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且合并早期认知功能下降。

究其原因,酒精会无情地干扰大脑的神经调节系统,在入睡初期,或许能让人较快地进入浅睡眠状态,但与此同时,它却抑制了快速眼动期(REM 期)和深度睡眠期。而这两个阶段,恰恰是人体进行记忆整理和神经修复的关键时期。这就导致了看似入睡速度加快,实则身体的修复效果大打折扣。长期在睡前饮酒,还会致使血氧饱和度下降,增加呼吸暂停、打鼾的频率,甚至引发呼吸紊乱。大脑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就如同电脑长期不关机,运行速度自然会越来越慢,老年痴呆、脑萎缩等疾病的风险也会随之大幅升高。

更糟糕的是,一旦养成靠酒入睡的习惯,身体便会对酒精产生 “依赖性”,酒量也会逐渐增大,不喝酒就难以入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当大脑被酒精 “驯化” 后,一旦停止饮酒,反而会出现焦虑、神经敏感、烦躁等 “戒断症状”,情况甚至比失眠本身更为严重。所以,千万不要再寄希望于酒精能帮助自己入眠。改善作息时间,在白天适度进行锻炼,晚上睡前泡泡脚放松身心,这些方法远比饮酒助眠靠谱得多,关键是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

说到底,“不饿不喝、不累不喝、不睡前喝” 并非危言耸听,也不是故意制造恐慌。60 岁以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在逐渐衰退,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错误行为,日积月累,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危机。此时,身体的恢复能力已大不如前,许多年轻时看似不起眼的损伤,到了老年都会集中爆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酒精对于老年人而言,绝非养生的得力助手,而是隐藏在暗处的健康杀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网络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