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中国首位入太空的杨利伟,经历了什么?又为我国带回什么

鹈鴃先鸣人 2024-11-02 22:28:59

2024年10月30日4时,神舟十九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瞬间占领了各大平台的热搜,可没过多久,公众便又开始讨论起娱乐明星们的家长里短。

原因无它,载人航天这个项目,我们已经成功太多次了。从神舟到天宫,从登上太空到组建空间站,我们已经取得了太多的成功。

可回首望去,21年前,作为中国航空第一人的杨利伟,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挑战,才保证了神舟五号圆满完成使命?

1 童年的转变

1965年6月,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一家五口的生活虽称不上富足,但由于父母都是教师,他从小也算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绥中县是一个地处临海的小城,杨利伟从小就喜欢跑去海边玩耍,望着广阔的大海,与自由翱翔于天际的海鸥,这个几岁大的孩子顿出一股意气:要像海鸥一样,飞的更远、更快、去更广的天地。

他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要么成为火车司机,要么成为飞行员。

可在旁人看来,杨家姐弟三人中,安静的杨利伟其实最让父母操心。

与大姐的温柔懂事、小弟的活泼调皮不同,杨利伟过于安静。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学习,和同龄人玩不到一块儿;而且他胆子还特别小,过年时候家里放个鞭炮,都能吓得他躲到桌子下面。

等到杨利伟准备上初中,内心焦急的杨父终于下定决心,暂时放下事业,多陪陪这个内向的孩子。

在父亲的陪伴下,二人跑遍了周围的山头,这让杨利伟对亲自探索世界产生了兴趣,也开始喜欢上了运动。

在这段快乐的时间里,杨利伟迅速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变得勇于挑战困难,身体也强壮了起来,平衡感、耐力、反应速度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面对现在都让不少飞行员头疼的训练项目,杨利伟在十几岁的年纪,便已经能够轻松完成。

不仅如此,他的理科成绩也是顶尖,只等一个机会,这个憧憬着天空的少年就将一飞冲天。

2 事业步入正轨时,却突然迎来两次打击

1983年,他需要的机会来了。空军招飞人员来到了他们学校,在经过严格的测试后,工作人员一眼就相中了这个身体素质顶尖、理科水平出众的少年。

就此,杨利伟成功进入空军第八飞行学校,他终于可以实现儿时的梦想了。

只差一步就能飞上天空,这让杨利伟更加专注于训练。

四年的航校生活中,杨利伟凭着过人的身体条件和对刻苦的训练,在所有科目中都以高超的熟练度,第一个完成考核,让周围人都忍不住对他竖大拇指。这份优秀的成绩为他赢得了空军强击机部队的入场券。

接到空军通知的那一刻,他的心思便如海鸥一般,冲向了遥远的天空。

在空军的训练中,教官发现,杨利伟总是学员中最有热情的那一个。

为了保证隐蔽性,训练场地选在夏季酷暑难耐,冬季又寒冷干燥的大西北,汗水常常落不到地面就化成蒸汽、或是凝成冰晶。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杨利伟却从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一干就是5年。

每天与飞机相伴的日子使他内心非常充实,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就在他以为可以一直飞下去时,意想不到的变故突然发生了。

1992年,杨利伟所在的部队被裁撤编制。他也接到命令,要离开生活了五年的老部队,去到新的部队重新开始。

更糟糕的是,他熟悉的歼击机也不能开了,如果要留在部队,那就只能更换机种。

为了他的前途考虑,不少朋友劝杨利伟转到民航。

90年代正是新中国快速发展,日新月异之时,一位优秀的飞行员炙手可热,遑论经过科班培养、成绩优秀、而且还是共产党员的杨利伟,只要他决定转入民航,立马就会遭到业内疯抢。

但杨利伟毫不犹豫的表示拒绝。他毅然放弃过去,从头开始学歼击机,只用了两年时间,便飞完所有基础项目,并于1992年、1994年两次荣立三等功。

就在杨利伟逐渐适应在新部队的生活,慢慢掌握歼击机飞行时,意外又一次和他不期而遇。

某天训练结束后,部队领导找到他,告诉他一道噩耗:他两岁的小女儿去世了。

回想起过往的时光,他对得起部队对的起自己,却唯独辜负了家人,看着孩子的照片,杨利伟愧疚难过到说不出话,只能通过加倍训练来麻痹自己。

好在他有一个好妻子,张玉梅无微不至的关心着丈夫,独自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不断安慰杨利伟,甚至辞去了教师工作,追随着丈夫,无条件支持着他的事业,这才让二人慢慢走出了丧女之痛。

3、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升空的机会

1996年,在意外、兴奋和一无所知的茫然中,杨利伟接到了参加航天员选拔的通知,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选拔的过程异常残酷,极端条件适应情况、家庭遗传病史、体能情况......有一条不合格就会被立刻刷下,他看着一同参加的1500人,减少到886,又变成90,直到剩下40个。

长达一年的审查,让杨利伟逐渐患得患失起来。

原本他以为飞上太空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如今这个机会却近在咫尺,如果没有把握住,他余生都将在后悔中度过。

但身为军人,杨利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他没有因个人原因耽误训练,依旧飞满了150小时,并且天天带着新飞行员训练。

一年过去,航天员审查终于结束了,组织上从1500人中只挑出了12人。

幸好,他是最后留下的12人之一。

但杨利伟知道,身体素质合格,只是一切的开始,想要成为航天员,不经历刻苦的训练是不行的。

由于理论知识薄弱,于是杨利伟决定,每天不学到12点不睡觉。遇到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学习到凌晨2点也是常态。同事们晚上从他的宿舍经过时,总能听到轻微的翻书声。

没过多久杨利伟便迎来了第一次考试,在新来的12名宇航员中,杨利伟成绩排第一。他高兴极了,大喊道:“我能行!”

理论问题只是第一关,魔鬼般的训练更是难熬。

超重训练中,他需要坐上特制的仪器,帮助他适应八倍于体重的重力。仪器开关一打开,他的整张脸就开始变形,体内的血液压向背部,仿佛要飞出身体。

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晕眩,脑袋好像要炸开花,手不自觉的伸向停止按钮,但军人的骨气支撑着他,直到训练结束他也没有按下去。

在他的激励下,同期的12人没有一个从训练中退出。在国外训练时,中国宇航队展现出的精神,更是令经验丰富的外国教官都惊讶不已。

历时五年的培训中,杨利伟每次都拿到了优秀。当选择首飞名单时,他毫无疑问的排在了第一位。

2003年10月15日,随着倒计时结束,神五成功点火,但因为火箭设计上的缺陷,在升空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共振,杨利伟感觉内脏都在颤抖,可他还是咬着牙,硬挺过了这痛苦的26秒。

由于经验不足,剩下的旅途也是状况频发。

先是神五进入太空后,奇怪的“咚咚”声让杨利伟紧张不已,重回大气层时两侧舷窗又出现了裂纹,开伞减速发出的巨响几乎将他的耳朵震聋......

杨利伟凭借过硬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

他从太空中带回的数据和经验极大的帮助了之后的航天器研发,使后辈宇航员再也没有被相同的问题困扰。

4、离开一线后,他仍心系着新一代宇航员

离开一线航天员的岗位后,杨利伟仍心系航天事业,继续发挥着自己的经验,帮助中国航天事业更进一步。

他奔波各地展开演讲,用自己的切身经验激发年轻人对太空的热情与求知欲。又先后管理过宇航员训练、载人火箭研发等项目。

神舟十九的成功,离不开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前辈,作为载人航空项目的奠基人,他曾这样描述中国航空精神:

这是爱国主义与爱岗敬业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能使我们不惧困难。

杨利伟为中国航天铸就的精神,才是他对中国航天事业最伟大的贡献。正是种拼搏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航天人奋进。

可以说,神舟十九的成功,离不开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前辈。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0

鹈鴃先鸣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